美文网首页
【品读国学经典】大学:第五章

【品读国学经典】大学:第五章

作者: 冰清九月 | 来源:发表于2021-10-13 06:53 被阅读0次

      【原文】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注解】

        1、“子曰”一句:引自《论语·颜渊》,听:处理,判断。讼,诉讼,争讼。

        2、无情:情况不真实。辞:此处指虚诞之辨。

        3、畏:作动词,让......敬服,意谓在上者之明德既明,自然能使人民的心志为之畏服。

      【译文】

        孔子说:“听诉讼审理案子,我也和别人一样,最要紧的,在于使诉讼不再发生。”圣人使隐瞒真实情况的人不敢陈说虚诞的言辞来控告别人,自然没有争讼。让人民敬服圣德,没有争讼。这才叫知道根本。

      【学而思】

        治理是末,教化是本,儒家思想的根本目的是教化民众,人人都能做到君子的温良恭俭让,就不会有诉讼案件的发生。《礼记·大学》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孔子说:“审理诉讼,我和别人差不多;一定要说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我想使诉讼从根本上不再发生。让想要隐瞒实情的人不能编织谎言,使民众从内心有敬畏之感,这才是事物的根本。”)

        “无讼”是理想中的社会,即使是当今社会,也做不到“无讼”。李泽厚《论语今读》中说:“但至今中国人一般不喜好打官司、上法庭、公堂对簿,宁愿协调,商量而和解、私了……孔子这种‘必也使无讼乎’似乎贯穿了数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

        大畏民志,这里的“大”还代表着“大道”,即“无讼”之心,是一种与道合一状态下的“大心”、“道心”。民志,民则代表后天分别心,代表妄心妄念以及有情的状态。志,代表妄念的意向、动向、动机、意志等。在观心修行中,大畏民志,即是说当我们的内心达到了“无讼”的状态之后,就要始终专注地保持在无讼的状态之中,而不要让后天的各种意识心各种妄想妄念去破坏无讼的状态。始终保持对于“无讼”之心的敬畏,就能够更有效地修正自己的言行,这一修行阶段也是对习气更深进行转化,转烦恼为智慧,转习气为道用。

        “此谓知本”,这即是智慧修行的根本——大学之道、大人之道、圣贤之道的根本,是明明德的根本,是亲民的根本,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对于观心修行来说,这也是观心修行的根本。

(来源:《论语•中庸•大学》国学今读系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品读国学经典】大学:第五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vlso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