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时光
上期读到王阳明在庐陵做县令,为百姓做实事。此后不久,因为大太监刘瑾倒台被凌迟处死,王阳明也迎来了自己的新生活。
1510年农历十一月,三十九岁的王阳明回到北京,在兴隆寺里等待新的任命。本年最后一个月,中央政府命令他到南京刑部报到,这是个挂职,所以他不必到任,于是他下定决心在北京传播心学。
在王阳明传播心学期间,他遇到一个人,发生了一个“自辩心学”的小故事。这个小故事对于我们了解王阳明心学会有一些帮助。
王阳明遇到的人叫黄绾,出身书香门第,聪慧异常,欣慕朱熹理学如欣慕美色一样,是那个年代北京城思想界的青年才俊。他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当王阳明一到北京,他就闻风而来。
王阳明热情地向他阐述心学要旨。他说,人人心中都有个圣人,但有人的圣人之心被物欲遮蔽,只需在心上用功,把物欲扫除,做到这一点,就能成为尧舜那样的圣人。
黄绾充满疑虑地问:“怎么个心上用功?”
王阳明回答:“你的心能知是非善恶,一个恶念发动时就克掉它,一个善念流行时就保持它。”
黄绾吃了一惊,说:“您这不就是禅宗吗?禅宗说,人人都有佛性,佛向心头做,莫向心外求。禅宗说顿悟,您说狠斗私心一念间,没有任何区别啊。”
王阳明拼命摇头,说:“不一样。禅宗说了‘人人都有佛性’后就枯坐,什么都不管了。说了‘佛向心头做’后就真的在心头做,不去实践。而我说了‘在心上用功’后,必须去实践。”
黄绾又吃了一惊,说:“这还是朱老夫子的‘去万事万物上格真理’啊。”
王阳明又大摇其头,说:“朱熹说是去实践中寻找真理。而我认为,真理已在我心中,我去实践,只是去验证这个真理,其实最终目的就是磨炼我们的心。”
黄绾恍然大悟。据说他当时茅塞顿开,从此死心塌地地跟随王阳明,并且经常在反对王阳明的人面前为王阳明辩护,成了王阳明最忠实的信徒之一。
我们从学习王阳明心学的角度梳理一下这个故事的内容。
王阳明认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圣人,也就是说在德行的底色上,大家都是一样的。但物欲常常会蒙蔽我们的圣人之心,所以需要及时革除恶念,保持善念。不仅仅革除恶念,还要让行动跟得上,用行动来检验。
这个观点不难理解,如果一个人随时随地都用圣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言行,他可不就是圣人吗?只是极少有人做得到。
其中的实践部分,是王阳明认为心学与禅宗的主要区别,他主张年轻人躬身入局,去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去完善自己。
同时,王阳明又认为,不用去外面寻找真理探求答案,因为答案就在你的心里,你只需要去实践和验证这个真理。
这大概就是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个人遇到问题时,不用非要去万事万物中寻找答案,只需要安定下来,端正一颗纯净的心,做出当下自己认为是正确的决定,然后就去执行,实际上当你开始去行动,去做手解决问题是,万事万物都可能为你所用,给你启发,让你精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