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启了《力量从哪里来:面对每一个不敢》的阅读,作者李一诺。
这本电子书不知何时被我收录到书架上,一直没有翻开看,今早去公园快走时被我随手翻出来听的,听了几章,感觉不错,这是一位坦诚和读者沟通的作者。
作者是位拥有众多标签的70后女性,就读过清华大学、美国加州大学,做过麦肯锡公司全球董事合伙人,和盖茨基金会中国办公室首席代表、教育公众号的联合创始人,以及有马甲线的三个孩子的妈妈......
作者虽然是一位拥有众多亮眼标签的人,但这辉煌的背后实际也是她不断努力的结果。书名中的后半句体现了这本书的重点所在,“面对每一个不敢”,而这就是她成功背后的原因,只有直面“不敢”,才能产生出勇敢的力量。
今天分享书中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例子。
在被提升为麦肯锡的高管之后,作者碰到过一个“人狠话不多”的客户。
C先生是一家医药企业的中国区老大,在业内非常有经验,做销售出身,对市场非常了解。
在作者及其团队被C先生的上级请来时,C先生并不认为作者的团队有价值,尽管作者带领团队做足了前期功课,得到的仍然是C先生的嘲讽和轻视。
作者最后通过什么办法解决了这个C先生的对抗和不配合呢?
答案居然是:认怂。
作者在文中告诉我们:在“人”的层面,“敞开”才可能 有联结,有联结 才可能有信任,有信任 才可能有“事”的层面的变化。
学习感受
在这个例子中,认怂只是作者采取的一种方式,更重要的点在于:“敞开”,而非对抗。
认怂只是一种表现方式,通过这种方式,作者表达了双向沟通的诚意,通过这个诚意才打开了本来持有对立情绪的C先生的心结。
在职场沟通中,我们有时会看到沟通的双方,在沟通时都是和和气气、彬彬有礼的,但沟通的结果却是效果极差的,表面的和气可能底下是涌动的暗流。这种情况就说明双方没有做到真正的“敞开”。
笔者在以往的沟通中也曾碰到过类似情况,一开始客客气气得沟通时,对方并不当一回事,或是语气客气但却百般刁难;或是满嘴承诺但却敷衍拖延;当意识到这样的沟通不能凑效时,笔者果断采取更为直接的沟通方式,从合作的终极目标出发,强调了我们双方沟通的意义在于双赢而非费时费力的互相抵抗......
这时,表面“对抗”的沟通,由于笔者的“敞开”直白,反而让对方一下子看清了合作的重要性,于是反而变得非常配合,后续的合作就变得非常诚恳及顺畅,笔者和对方甚至成为了不打不相识的朋友。
因此,“敞开”是一种双向的沟通状态,而非表面的客套礼貌,它更多的是双方的真诚的表达,哪怕作者上面例子中体现出来一方的认怂,或者是我举例提到的双方据理力争甚至争执,只要双方开始向诚挚、双向沟通的方向迈进,那它就会是一个能达成结果的有效沟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