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人们会主动做出改变?
一方面,改变是世界上最自然、最不费力的事。没有事物是绝对不变的。
另一方面,任何渴望生活有所不同的人最终都会因为各种原因而主动做出改变。任何改变都需要付出很多,而且很难,比如适应新的居住环境、学习新事物、应对不同的挑战、放弃熟悉的去接纳令你感到威胁或不适的事物。
通常我们不愿意改变,除非碰到如下情况之一:
1)生活的转变。一些自然的发展过程迫使我们做出必要的调整,改变能力、体能或环境。
2)无趣。部分人会因为坐立不安和千篇一律而寻求刺激。
3)有些事需要弥补。一般说来,由于感知到风险而采取的改变是最后才会考虑的。
4)回报。我们需要一些激励,才会更愿意调整日常的行为习惯和模式。
5)危机。如果可以选择,我们希望这些事永远不会发生:洪涝、失火、袭击、失业、离婚、家人去世、重大疾病或其他。
2、避免改变的好处
我们总是迟迟不愿做出改变,因为改变后我们需要花费很大的努力去做新的调整,而且现实也会强烈阻碍着改变的发生。我们重复做某件事,可能只是因为熟悉和习惯了这件事,以及其隐藏的利益和好处。
主要是自己对于走上一条新的征途充满了矛盾,害怕失去隐藏的好处,承担新的责任和变化。
1)确定二次收益
即使最自暴自弃的行为,人们还是能“享受”到某些隐藏的好处。这些好处被称为“二次收益”,能继续强化行动,提供一些不能立马看出来的好处。
对待这样维持相同自我防御行为的稳定系统,一个简单巧妙的用以打破这种稳定系统的小策略是分析过当前事件后,创建一个列明成本和收益的资产负债表。
3、什么因素阻碍了我们改变的意图?
通常,缺乏自我意识和一定程度的自我欺骗让人们继续自暴自弃,对后果却不怎么关心。
1)关于态度
如果感受和体验到满足和愉快,改变就不再是一次审判、一个烦恼或者一个必须完成的任务。
改变的能力和意愿一定是伴随个人素质、看法、选择、态度和信仰而增强或减弱的。尽管这些是相对稳定的特点,一旦你认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你就可以下决心制订计划做出改变以获取自己的最大利益。
2)人格特质
总是把自己的境况归结于运气、命运、基因、父母的疏忽、恶劣天气、经济或其他不受控的因素的人,不如个性坚强的人做得好。后者通常都是乐天派,勇于接受挑战,把选择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研究显示某些人的大脑结构跟其他人不同,他们更容易受到影响从而养成习惯和嗜好。可以通过自我训练,学会去接纳这些真正的不可控因素。

3)消极情绪
当你想做出改变时,常常会遇到情绪方面的阻碍。这些有可能跟忍受挫折程度低、高度警觉(极端自制)、情绪起伏不定、强迫性的反思以及对感到不受控而反应过度有关。
失望和困境会让我们产生各种负面情绪。许多情况下,接受、倾诉、面对这些情绪是愈合过程很重要的一部分。
4)应对技能
我们能做什么,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如何选择可自行支配的技能。
事实上,一旦神经回路系统形成,想要重新布阵,就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更别说设置一个路障或修一条更高效的新路了。所以,旧病复发常成为常态而改变又如此不易也就可以理解了。
5)虚假的希望和失败的解决方案
一个人失败的次数越多,他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就会越受影响,未来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小。
就好像意志力是一个有限的水库,每次失败了都会减少一点。想象一下你有8次跟老板说,你不喜欢他的管理方法,而每次他都嘲笑你。现在你准备再去试一次,但明显信心就没那么足了。
相比雄心勃勃树立过于远大的目标,设立循序渐进的更触手可及的目标,效果会更好。
4、那些我们所理解的能引起改变的
对于生命意义的探寻是影响个体幸福感的关键因素。有些目标或改变,即使你完成了,也不会让你对自我、对生活、对你在这个世界的位置的认识发生很大的变化,那它们就没有意义可言。这就是人们发现所付出的努力没有带来预期的奇迹般的回报时感到沮丧的原因之一。这也是为什么基于你的实际情况树立可控性目标如此重要的原因。
思考:改变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当知道哪些是阻碍后针对阻碍去克服相对容易一点,可以根据书中的内容清单一一对应,最重要的是要有好奇心,拥有探索一切有趣的好玩的开放的心态。不要害怕失去,想想这个旅途匆匆你还有什么可以失去的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