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读《英语阅读素养与教学设计》一书第一章
阅读是什么?英语阅读又是什么?这一章节首先理清概念,在此基础上建立理论框架。在共读《非理性的人》和《如何成为专家》两本书时,听现场诸多老师的发言以及郝晓东老师的阐释,让我意识到理论和概念的重要性。理论的发展一定是建立在核心概念的深刻阐释基础上的。因此本书作者用一个章节展示了阅读以及英语阅读的来龙去脉,前人做过了哪些研究,建立了哪些重要理论模型,这些模型分别都是什么,以及他们的异同。今天主要说书中提到的四种模型。
模型一:SVR模型
SVR模型认为,阅读过程包括文字解码和语言理解两个部分。其中,解码是指可以识别文本中的符号,转化为文字的过程。语言理解是指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意义。
在阅读过程中,这两种因素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它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从英语阅读课堂的层面来理解,则意味着学生在英语阅读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尝试从这两个部分进行拆解,如果是解码能力缺失,会造成阅读障碍症;解码能力非常好而语言理解能力缺失则会是高读症。
从英语初学者的角度来理解,则理解了为什么幼儿在最初接触英语时要学习自然拼读。自然拼读的学习正是培养幼儿的解码能力,把每个字母能否组合起来转化为文字,能否把书本上看到的字母符号与它们的发音联系起来,并理解其意思。简单的一个自然拼读,就是培养英语解码能力的过程。
模型二:建构-整合模型
此模型认为阅读的过程是建立在两个层面的表征过程,即文本基础与情境模型。
文本基础指准确理解文本含义,即文本解读能力。我认为这其中也包括了我们在SVR模型中提到的解码和语言理解。
情境模型相当于大脑构建了一个情境把我们学到的新旧知识放在里面,企图融为一体,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新的知识结构。
这个模型里提到的情境模型,意味着什么?
对于英语课堂,情境模型帮助我理解了为什么英语课堂上要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这些教学活动设计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情境教学到底意味着什么。
本质上来说,情境是为了让大脑产生关联,把已有的熟悉的已经掌握的知识,与陌生的还未熟练掌握的知识搭建一个桥梁,产生一个联系,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把需要学习的知识编织到已有知识结构中。如果只是生硬列举一条条知识点,学生机械记忆,这样的课堂教学可以说没有什么学习效果。
即使看起来记住了很多知识点,但可能会有两个潜在影响。其一是学生记得快也忘得快,其二是生硬记住的知识点不知道如何用,用在哪里,与哪些知识点有关联。这样的学习,头脑里是一个个孤零零的点状分布图,知识点之间并未相互关联形成网状结构。
那么,情境的意义就是让我们深刻理解课堂教学活动的意义和重要性。
模型三:心理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阅读模型
该模型把阅读从认知层面带入了元认知层面。元认知可以理解为对阅读的一种自我监控和调控,即阅读目的是否清晰。很多学生在阅读中往往目标不清晰,拿起来就从头到尾读,不知道阅读这篇文章是为了什么。因此,这也就造成了很多同学看文章,总是纠结于一个词一句话的理解,而忽略了从段落、篇章的整体性上去把握文章结构,理解文章意义,再回过头来指导自己深入到细节中。
那么,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要关注元认知层面对阅读能力的作用。不仅要学习英语的听说读写,同时也要去不断调整在学习过程中的方法是否恰当,目标是否清晰,效果是否达成等。教授英语阅读的过程,是一个能力提升的过程,也是一个方法优化的过程。
模型四:阅读理解要素构想模型
2002年美国阅读研究小组把阅读定义为在社会文化与语境下读者、语篇、活动三要素。这个模型很好的为一线教师的英语阅读课堂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撑。我们在教授阅读时,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可以以此模型为基础,来构建自己的课堂框架。
这里的读者层面,包含了在学习阅读前读者本身的前拥理解对于阅读活动的影响。因此,教师在课前的学情分析就是了解学生的前拥理解,为课堂活动做铺垫。语篇层面则注重语篇研读,在模型一和二中都提到了文本,语篇研读意味着教师首先要有很高的解读能力,能够深入其本质去理解文本的内涵意义等,才能在课堂上引领学生深入其中,提高其文本理解能力。活动部分契合了模型二中提到的情境模型,教学活动设计的恰当与否,看其是否为学生搭建了合适的脚手架,学生在课堂情境中很好的掌握了知识产出了自己的理解。
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可以从三方面去考虑,这样设计出来的课堂更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理论指导下的英语阅读教学,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框架结构,遇到问题有章可循,追根溯源达其本质,才能更好的解决学生的问题,帮助他们提高阅读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