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金刚经》第五品的这四句偈颂可以说是《金刚经》的核心思想。问题是我们初入门的人,或还没有研习过佛法的人会觉得这种说法匪夷所思。眼前看到的都是虚幻?我们生活在一个虚幻的世界中?这不是虚无主义吗?诸相非相,不是相,那又是什么?这些说法,跟我们现有的世界观冲突挺大,难生信心呀!所以须菩提在后面就问了,后世人“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他也觉得,佛一下说深了,说到本质了,但大家理解不了。
先说佛说法的对象。佛讲法的时候都是随顺世间的,有方便法门,就是孔子说的因材施教。佛在说《金刚经》时,已经到了他说法的中期。这时佛陀有一大批弟子跟随他已经二十年左右,所以说“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这在当时,可谓规模空前,一千多人常年跟随。这些人的佛学根底已经很深厚了,已经是佛学的“研究生”。佛在指导他们向更高的境界修行,所以“为发大乘者说,发最上乘者说。”《金刚经》不是入门教材,只是它太有名了,一些佛学的入门人士也会拿着这本书去参。
为什么佛要说“诸相非相”?我理解,大概有两层意思。一层是,相非真实;另一层是,不要执着于相。“诸相非相”,第一个“相”是你意识到的各种相,色声香味触法。第二个“相”代指真实的“相”。我在过去的随笔文章中反复论证过人感觉到的,只是人的感觉,并非真实。《楞严经》中佛祖也非常详细严谨地论证了这个问题。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看,眼耳鼻舌身意,无论何种信息,以何种形式进入你的意识,它们都不可能是事物的本身直接进入你的身体,而是转化成某种生物信号传递到大脑中,大脑再融合这些信息,浮现意识。比如你看到一本红颜色的书,光线刺激眼睛里的感光细胞产生生物电或别的什么信息,通过神经传递到大脑。大脑综合过往许多信息,红色,书的形状,你喜爱的,厌恶的各种信息,形成意识分别。
事实上,我们称为红色、书的东西,若离开了人的意识,它根本无所谓是红色或蓝色,有颜色或无颜色,根本无所谓是书或不是书。我们说的红色、书,都是我们的意识赋予它的特性,而不是它自身的特性。这就是《金刚经》中反复出现“所谓某某,即非某某,是名某某”这个句式的真实含义。
“诸相非相”。我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有本体,就是意识的发出体,就是我们的意识;有客体,就是被认识的事物。我们的认识是本体和客体合成出来的认识,带有深重的本体烙印,却被误认为就是客体本身,本体的影响不存在,这就是人类认识的谬误所在。如果本体变了,认识一定就变了,比如猫看到了那本红色的书,它会认为那是本书吗?人类没有正当的理由,说我们看到的比猫要更多更真实。人类和猫,谁看到了真实呢?只要我们调动认知功能,就是本体和客体的共同作用,而人类的六根六识,也就是本体功能,是非常非常局限的,结果自然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这还让我联想到量子学中的测不准原理。微粒的存在本来有着无限的可能,但只要你试图观测它,它就固化了,好像你的眼神就能使它凝固一样。这并不是什么神妙的理论或现象,也绝对不只是在量子世界才出现。这种现在天天就在眼前,我们自己不知道而已。人类无数代累积的知识,概念,意识,把世界塑造眼前的样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