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的选科中种种原因促使我选了物理。但在自己对自我性格的摸索下,我发现自己相比学理更加喜欢文,我从小就爱好阅读,语文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平时对诗词,国学和历史都很感兴趣。名著阅读比赛获奖和因老师的信任,担任中华文化大使都给予了我信心。起初父母并不支持,但在我极力劝说及表明决心之后,也选择尊重我的意见。我也在查阅了大量资料后,立下学习汉语言文学并把它作为终身奋斗目标的决心,这使我感到无比轻松。”
这是我在改科的陈述报告里的一段话。我当时无比自信的认为,天不造人上人,亦不造人下人。虽然出路很狭隘,但我应该还是有能力出人头地(没这么夸张)。
家长会也有做宣传,后来班主任也找了我谈话,事实上他跟每一个选历史的同学都谈了话。“选了历史,就相当于跟名校说再见”。加上爸妈也极力劝我学理科,而处在叛逆期的我什么也听不进去。我想起无数个被数学物理折磨的晚自习,想起读到喜欢的文字时那种激动的心情和起的鸡皮疙瘩。我当时还有种随迁万人吾往矣的悲壮,毅然而然成为了班里9个选历史的同学(一共40人)中的一员。
我知道这意味着什么。我知道历史系的学生有多难就业,也知道现在选老师的标准越来越高,真的是万里挑一,凭什么轮到我。
我妈老提我表姐。她学的理科,高考发挥的也不错,现在在跟她姐读一间学校,她姐毕业以后去了国家电网,她也要走这条道路。我知道那里待遇有多高。
但我确实是一个极复杂的矛盾体。我在数学不及格的情况下考了年级第十。起初有些沾沾自喜,但这几天写暑假作业,特别简单的题目,我要花很长时间,而不一定能搞懂,我才想起,我从数学150分制到现在没有及格过几次。
前几天去做志愿,搭档的一个姐姐已经高考完了,跟我说起她的经验。但数学比较好,但是今年题目太难(维纳斯233),反正就拉不开差距,反而是平时文综好的同学占了优势。
我忐忑不安。我文综好吗?地理全区第四,但选择题有些对得侥幸,主观体只扣一分,但我采用的是大包围式答法,而他改的又很松。政治和历史刚好八十,一分不多。我有优势吗?这几科尚且可以慢慢来。
那么英语,虽然是班一,但我知道自己词汇量多匮乏(暑假作业也有单词卷,我丢一边去了),平时作业写得多敷衍(报纸几乎没有自己写过),我有优势吗?
语文上了高中以后一直稳定在一百零几,大大打击了我的信心。我以后怎么当语文老师。为什么一次也考不好。尽管我平时深得语文老师宠爱,甚至有了免背书的特权。甚至在考试前一天晚上只复习语文,抛下另外两科(反而那两科发挥不错),古诗选择题老错吧?那我就把53的那一专项都刷完,论述类文本做不对吧,那我就花一两个小时慢慢磨。然后回宿舍喜滋滋地,看着你应该读的古诗词,当看作文材料了。考试时也觉得发挥的还不错。成绩出来,106,年级十五。
评讲试卷时老师说错这道选择题的举手,我频繁的举手,她都看不下去了。我几乎只对一半。我闺蜜语文也不错,我们经常一起讨论对某本书的看法,但我知道她的阅读量比我大,她在小学时接触了大量名著,而那会儿我沉迷于沈石溪(没有任何贬低的意思,只是说我的接触范围窄)现在翻回小学和初中的作文,“啊!白音宝力格!”(当时刚看了《黑骏马》)我在脸红到脖子根的同时也庆幸当时老师没有当面笑我。
昨天去逛了个科技展。觉得非常有趣,也真正体会到科学的奥妙。但现在很多人的普遍看法是,理科生古板不近人情,文科生没有一点计算能力和欣赏科学的态度。
我另一个闺蜜(全班少数几个擅长理科的女生之一)老嘲笑我,前几天跟我去逛博物馆,他全程在玩手机,觉得无聊透了,所以今天她问:“科技展好玩吧,博物馆好玩吧,这说明物理比历史好玩”,我仿佛能看到手机屏幕那一头她贱贱的笑容。
但事实上真正出类拔萃的人是文理兼容的。在科研方面有成就的人才,写出来的论文也是非常有文采。物理书某一页也有提过马克吐温对某一个定理的称赞,尽管他那些话一看就是行外人说的,但他的心情不难体会。
我曾经苦恼过,不选的科目还要不要花时间去学,因此我打算把数理化的教辅都送给别人。但我另一个朋友跟我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