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论一:或然、似然与必然
我们先来谈谈或然性。
还是以两拨人对小明的看法为例。首先大众对小明的态度转变是憎恶——理解——同情,几乎是经过了180度的转弯。但具体内容的评判是由每个人自己的思想来完成,可能更在意小明的经历多一点,对此表示同情;也有可能更在意小明的行为多一点,对此表示反对。但他们在反驳观点之余,还在互相揣测对方的行为和家庭。对于这种行为,我觉得很难去解释。参照“人身攻击”的词语解释,我觉得至少是符合一半的,只是没有造成严重后果。
我之前也和几个喜欢人身攻击的人有过交流,问过他们的想法,我总结起来就是:“很多人更愿意支持与自己思想和情况相似的观点,而极端反对与自己认知不同的观点。”就好比一个小气自私的人评价另一个小气自私的人,可能会下意识给予其声援,至少会分析其小气自私的原因。这个结论在“处女情结”论坛里得到了很强的证明。当然我是特例了,我做过一些不好的事,当然我疾恶如仇的同时也一直在不断自黑。
的确很多人愿意赞同与自己情况类似的思想,或者自己愿意支持的行为。然而支持某种思想或行为,自身却未必就一定持有这种思想或行为;譬如我考上了大学,知道学历的重要性,我会劝表弟表妹努力学习考大学;表弟表妹的父母没什么文化,但也会对孩子努力学习考大学的行为给予赞同和鼓励。相信大家有这样的经历,或者周围有这样的例子。
还有一个看起来更平常的例子,我一个远房堂兄喜欢弹钢琴,他父母就从小培养他这个兴趣爱好,他弹了十几年钢琴,但他父母不是什么钢琴家,而且我很确定他母亲是反感音乐的,支持他弹钢琴只是想让儿子投其所好而已。
人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再大的随机也不能成为全部,更不能够直接做出某种判断,如果判断至少也要说明这种判断的普适性,而不是只下一个冷冰冰的结论。那样是很奇怪的,因为或然存在着随机性与不确定性,或然不是必然。
我们再来谈似然性。
似然是统计学的一个概念,是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的一种方法。似然在生活中的经典体现之一就是比喻。
比喻是语文优美的修辞手法之一,学过语文的人应该都造过比喻句。比喻能够生动地突出某一事物的具体特点,通过联想传达自己的意思。
就拿我最喜欢造的比喻句来说,我小时候比较懒,造比喻句一律是“妹妹的脸蛋像苹果”。当时我四年级还在造这个句子,因为句子过于简单而被老师罚了五十遍。所有的比喻句都有一条暗含的逻辑线。就以这个句子来说,虽然这个句子非常简单,不过其中有一条暗含的逻辑,这个逻辑就是妹妹脸蛋的红润程度与圆润程度像苹果,而不是妹妹的脸蛋和苹果一样,吃一口嘎嘣脆。大家可能认为我这个话应该是废话了。
但是在不了解本体与喻体的逻辑关系的时候,或者不能让别人理解传达的逻辑的时候,以及无法证明在这两者之间确实有严密的逻辑结构的时候,比喻就是无效的。
如果我说:“妹妹的脸蛋红得像菜叶。”那就成了病句,成为病句的原因就是逻辑错误。
第二个例子是中国的一句俗话,叫做:“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在我看来这句话是在某种历史时刻与特定环境下才适合的俗话。现在是21世纪,在农村与很多能力强的穷孩子,他们去大城市打拼,在有立足之地后把亲人接到大城市里去住。不回老家工作的原因大多数是因为环境因素,说白了就是穷呗。狗知道自己的家,而这些儿却觉得自己老家比较穷,想谋求更好的发展,那能说这些能力强的农村孩子“狗都不如”吗?我想这逻辑是可笑的。
我再举一个例子,六年级的小文是个学霸,回回考班里第一。这次他考了99分,没考满分的原因是把一道很复杂的题目最后一步的“1+1=”写成了“3”。现在的启蒙教育也兴起了,单拿“1+1=?”这个题目来说,3岁小孩都能做对。那么小文同学是连3岁小孩都不如吗?小文应该立刻退学,然后去接受启蒙教育吗?这样的逻辑在很多评论区经常见。一段话存在错字的时候,会有人说:“你小学还没毕业吧?”根据某一种特征来断言整体,我想这个问题就属于似然性。固然3岁小孩会1+1,但似然也决不是必然。
分论二:“我赞同”与“我反对”
不是所有的人都愿意听真理。
爱屋及乌的道理大家都明白,但是我觉得这种态度被越来越放大。当然我不是说别人不讲理。“真理”也是一个抽象名词,马克思说:“真理只会在一定范围内成立。”不过我觉得要再加上一句:“真理只会被接受它的人接受。”
举个不相称的例子,比如我和一个其貌不扬的女孩子关系比较好,她的绘画比较出色。我对她说:“你画的画真漂亮,你也很漂亮,人美心善。”在对方确定我并无恶意之后,绝对不会说:“我长这么丑,你怎么能说我好看呢?你简直是在造谣,真是胡说八道!”
对于一个正常的人来说,是不存在极端自卑的情况的。即便表面上很自卑,内心依然会很自信。正因如此,他才选择自己赞同的话加以肯定。
个人意识已经说了,我再举一个群体意识的例子。大概是十多年前吧,我的家乡当时有一个新闻,讲一位戍守边疆多年的少数民族战士,他在一次报告总结中,歪歪扭扭地写下了“我爱祖国”四个字。我记得当时好像还把“爱”这个字给写错了。因为记忆模糊,究竟是哪里写错了我倒不怎么记得了。这个字当时在我的家乡被评为 “最美的字”。当然这个美是指那种热爱祖国的拳拳之心,正因为这种心理,本来歪歪扭扭的字也显得美了。
我再假设一种情况。比方这时在对岸(张大千1949年赴台),张大千大师大笔一挥,写下“我不爱祖国”五个字。那么这个字写得再有水平,也会被骂个体无完肤,骂了人不算,还得连字一块骂。说不定还有很多人看这个字哪哪都不对劲,会觉得张大师“水平太差,名难符实”,甚至“中气不足,命不久矣”。
赞同和反对是非此即彼的事,很多事情不存在“不赞同也不反对”的情况,如果有,这种人往往更惨。就像我这篇文章,没有明确说赞同什么或反对什么,所以我觉得极有可能被扣上“公知”或“理中客”的帽子,进而不受任何人待见。
赞同就是朋友,反对就是敌人,不赞同不反对就是“恶心人”,对于很多事情的评判几乎是这样。然而最好的方法就是“沉默”。虽然随着发展,沉默也会越来越没有市场,但目前的情况来看,沉默还不算是坏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