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言归正传,还是从那篇“无奈的续命:安史之乱和中晚唐时期的藩镇割据”谈起。近来与友人有此一论:西汉武帝时期的推恩令是否可以用在唐安史之乱后藩镇身上?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假设。其实翻尽史书,这两个时期国内形势确有相似之处,处于不同时代的帝王们也有着不谋而合的决断,难道是历史的巧合乎?诸公试观之。
其实,推恩令并不是啥高深的玩意。推恩令是西汉汉武帝时期推行的一个旨在减少诸侯的封地,削弱诸侯王势力范围的一项重要法令。主要内容是将过去诸侯王只能把封地和爵位传给嫡长子的情况,变更为允许诸侯王把封地分成几个部分传给各个儿子,分别形成直属于汉廷的更小的王国与侯国,达到分化、削弱诸侯王国势力的效果。汉武帝之所以能够玩成功,与前朝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对诸侯王的不断打击削弱是分不开的。
但是溯本求源,首先对诸侯王进行打击的我认为是汉高祖刘邦,早在公元前204年刘邦打败项羽称帝之后,便紧接着发动了一系列针对异性诸侯王的战争,从前202年十月至前196年十月,先后解决燕王臧荼、
【秋七月,燕王臧荼反,上自将征之。高祖自将击之,得燕王臧荼。即立太尉卢绾为燕王。使丞相哙将兵攻代。《汉书·卷一下·高帝纪第一下》】
楚王韩信、
【汉十年,陈豨果反。上自将而往,信病不从。阴使人至豨所,曰:“第举兵,吾从此助公。”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相国绐信曰:“虽疾,彊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锺室。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第三十》】
赵王张敖(这个冤枉,员工闯祸,老板背锅,但其实不外乎刘邦借题发挥,剿灭这一只异姓王。)、赵国相陈豨、
【高祖十二年冬,樊噲軍卒追斬豨於靈丘。《史记·韩信卢绾列传》】
梁王彭越、
【吕后白上曰:“彭王壮士,今徙之蜀,此自遗患,不如遂诛之。妾谨与俱来。”于是吕后乃令其舍人彭越复谋反。廷尉王恬开奏请族之。上乃可,遂夷越宗族,国除。《史记·卷九十·魏豹彭越列传第三十》】
淮南王英布。
【“遂西,与上兵遇蕲西,会甀。布兵精甚,上乃壁庸城,望布军置陈如项籍军,上恶之。与布相望见,遥谓布曰:“何苦而反?”布曰:“欲为帝耳。”上怒骂之,遂大战。布军败走,渡淮,数止战,不利,与百馀人走江南。布故与番君婚,以故长沙哀王使人绐布,伪与亡,诱走越,故信而随之番阳。番阳人杀布兹乡民田舍,遂灭黥布。”《史记·黥布列传》】
异姓王中唯有长沙王吴臣因势小不构成威胁而得以保存。
铲除了这几个势力比较大的异姓王后,也就是平定淮南王英布之后,刘邦已然是行将就木。在铲除异姓王的过程中,刘邦深刻意识到自己现在还无力掌控全国,同时,他在总结秦亡的历史教训时,认为秦亡的原因是没有分封同姓子弟为王以为藩篱。所以,他在异姓诸王的旧土上又陆续分封了九个刘氏宗室子弟为诸侯王,史称“同姓九王”。
其中:立同族堂兄刘贾为汉荆王,可是好景不长,英布叛乱时候就攻杀刘贾,刘贾牺牲。刘邦平定叛乱后立侄儿刘濞为吴王,镇荆王故地。
【春,正月,丙午,分楚王信地为二国,以淮东五十三县立从兄将军贾为荆王。《资治通鉴·汉纪三》】
立庶出长子刘肥为齐王,镇齐国,当时凡是说齐地方言的城市都划归齐国,可谓之汉初第一大诸侯国。
【以胶东、胶西、临淄、济北、博阳、城阳郡七十三县立微时外妇之子肥为齐王,诸民能齐言者皆以与齐。《资治通鉴·汉纪三》】
立刘邦之弟刘交为楚王,不同于刘邦这个半文盲,刘交是刘氏四兄弟中文化程度最高的一个。年轻时即好读书,而且多才多艺,有大志。当年刘邦废韩信为淮阴侯,将其国一分为二,一半给了堂兄刘贾封荆王,另一半就是这个刘交的楚封国。楚国在当时是仅次于齐国的汉初第二大诸侯国。
【以薛郡、东海、彭城三十六县立弟文信君交为楚王。《资治通鉴·汉纪三》】
立二哥刘喜为代王,但是这代地毗邻匈奴,次年就遭到匈奴的进攻,刘喜不能坚守,放弃代国自己从小路逃回洛阳,汉高祖因为刘喜是骨肉之亲,不忍心诉诸刑法,于是就废了刘喜的代王。改封自己儿子刘如意为代王。
【壬子,以云中、雁门、代郡五十三县立兄宜信侯喜为代王...匈奴攻代。代王喜弃国自归,赦为郃阳侯。辛卯,立皇子如意为代王。《资治通鉴·汉纪三》】
立刘长为淮南王,这刘长是刘邦的第七子。其母为赵王张敖侍妾赵姬,这张敖却又是刘邦的女婿。高祖八年,刘邦巡游赵国,张敖命赵姬侍奉刘邦过夜,因此怀孕有子刘长,说实在话,这刘长是谁的孩子那可真不好说。
【秋七月,淮南王黥布反,東并荊王劉賈地,北渡淮,楚王交走入薛。高祖自往擊之。立子長為淮南王。《史记·高祖本纪》】
立刘建为燕王,这刘建为刘邦第八子,前代异姓王卢绾逃遁入匈奴后,刘邦以其地封刘建为燕王。诸吕之乱时,刘建的美人为他生了儿子,被吕后派人杀掉,以绝其国好改封自己同族兄弟吕通。
【燕靈王建。十一年,燕王盧綰亡入匈奴,明年,立建為燕王。十五年薨,有美人子,太后使人殺之,絕後。《漢書·高五王傳》】
立自己第三子刘如意为赵王,前面说到刘邦自己二哥刘喜因低挡不住匈奴进攻而被废,这刘如意便是在那个时候接任,受封赵王。而后高祖九年,刘邦女婿张敖因为手下阴谋刺杀汉高祖刘邦而下狱且废除封爵,刘如意得以改封为赵王。
【春季,正月,高帝下令赦免赵王张敖,废黜为宣平侯,另调代王刘如意为赵王。《资治通鉴·汉纪四》】
立皇子刘恢为梁王,吕后时期,因赵王刘友娶了吕后侄女,却不宠爱吕后侄女,吕后侄女诬告刘友意图谋反,刘友被吕后幽禁而饿死,刘恢被改封为赵王,被迫娶吕产的女儿。原先刘恢的宠妃被迫自杀,刘恢因此闷闷不乐,又看到兄弟刘友的下场,很畏惧被妻诬告。前181年六月,刘恢殉情自杀。吕后对他的举动非常不满,废其国,祭祀断绝,改立自己侄子吕产为梁王。
立六子刘友为淮阳王,汉高祖十一年三月,梁王彭越谋反失败,遭诛灭三族。汉高祖下诏说:“选择可以受封梁王、淮阳王的人。”燕王卢绾、相国萧何请求立皇子刘恢为梁王,皇子刘友为淮阳王,此建议得到汉高祖的采纳。
【夏,梁王彭越谋反,废迁蜀;复欲反,遂夷三族。立子恢为梁王,子友为淮阳王。《史记·高祖本纪》】
当初刘邦大封同姓诸侯王目的,主要是认为前朝秦之所以灭亡,在于地方缺乏同姓诸侯王来屏卫,一旦内乱发生各地藩王皆可拱卫皇室。其次,汉初各地异性诸侯王势力过大,形成强枝弱干局面,皇帝统治力羸弱,这也是为什么刘邦需要对付异性诸侯王的原因。谁曾想到,这一做法在最初还能起到一定作用,但是时间一长,隔代血缘关系一稀薄,各地藩王反倒成了内乱的根源。
经历汉惠帝,诸吕之乱以后,汉文帝即位。
汉文帝时,汉高祖刘邦所封诸侯王之间血缘关系愈加稀薄而又错综复杂,地方诸侯割据势力与朝廷之间矛盾愈发扩大化。
先是,济北王刘兴居因诸吕之乱后居功自大,并且想要拥立自己兄长刘襄(齐王刘肥长子)为帝。时值匈奴大举入侵,丞相灌婴率兵讨匈奴,文帝屯驻太原。刘兴居趁机起兵反朝廷。文帝知道后,回长安,任命柴武为大将军对付济北王刘兴居。前177年,刘兴居失败,自杀。与刘兴居一起叛乱的都予以赦免。
【濟北王興居聞帝之代,欲自擊匈奴,乃反,發兵欲襲滎陽。於是詔罷丞相兵,以棘蒲侯柴武為大將軍,將四將軍十萬眾擊之。祁侯繒賀為將軍,軍滎陽。秋七月,上自太原至長安。詔曰:「濟北王背德反上,詿誤吏民,為大逆。濟北吏民兵未至先自定及以軍城邑降者, 皆赦之,復官爵。與王興居去來者,亦赦之。」八月,虜濟北王興居,自殺。赦諸與興居反者。《汉书·文帝纪》】
而后,淮南王刘长因自己是文帝的弟弟,骄横跋扈,肆无忌惮,后来又勾结刘长暗通匈奴、闽越谋反败露,丞相张苍领群臣要求文帝处死刘长。文帝只废其王爵,发配蜀郡的邛莱山,并且送给他十个美女,每天五斤肉、两斗酒。大臣袁盎反对,认为刘长必定会在途中死去,汉文帝不相信。后来,刘长因为不堪屈辱,自杀而亡。
【淮南王以此,归国益骄恣,出入称警跸,称制拟于天子。....制曰:“其赦长死罪,废,勿王;徙处蜀郡严道邛邮。”尽诛所与谋者。载长以辎车,令县以次传之。..淮南王果愤恚不食死。《资治通鉴·汉纪六》】
贾谊就在当时对眼下诸侯王的危险性上书了著名的论治安策,指出指出眼前的安宁,犹如睡于干柴之上,至于柴下的火种,却视而不见,然而一旦酿成大火,悔之晚矣。
【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然,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汉书·贾谊传》】
更加针对不久之前发生的淮南王,济北王事件提出诸侯国过于强大势必会威胁天子,即便是血亲,对他们宽厚体恤尚且如此,何况其他更大的诸侯国。现在天下暂时安定,只不过是因为各大诸侯国的王侯都年龄尚小,朝廷派去的太傅、丞相还掌握着政事。数年之后,诸侯王长大成人,并且朝廷派去的太傅、丞相却已经告老还乡,那时候他们便会安插自己的亲信,党羽,难保没有不轨的意图。所以要防范于未然,随后提出当今之计莫如“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也就是削强为弱,逐渐分割诸侯封地,分封给他们的子孙,使得大国不复存在,而众多各自为政的小封国,则不会对汉廷构成威胁。如此,既能显示文帝恩泽有加,又可侵削诸侯实力,一举两得,同时还独有不露痕迹的效果。
这便是推恩令的雏形,往后汉景帝时期晁错主张的“削藩策”、以及汉武帝时期主父偃的“推恩令”均承接于贾谊的余绪。
然而不同的是,汉景帝推崇晁错主张的“削藩策”却是大刀阔斧直接上来就找各种理由削藩,当其时诸位大臣皆不敢言,只有窦婴力争。
【及帝即位,錯說上曰:「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諸子弱,大封同姓,齊七十餘城,楚四十餘城,吳五十餘城;封三庶孽,分天下半。今吳王前有太子之郤,詐稱病不朝,於古法當誅。文帝弗忍,因賜幾杖,德至厚,當改過自新,反益驕溢,即山鑄錢,煮海水為鹽,誘天下亡人謀作亂。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反遲,禍大。」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雜議,莫敢難;《资治通鉴·汉纪八》】
紧接着汉景帝便以各种借口削藩,
【及楚王戊來朝,錯因言:「戊往年為薄太后服,私奸服舍,請誅之。」詔赦,削東海郡。及前年,趙王有罪,削其常山郡;膠西王卬以賣爵事有奸,削其六縣。《资治通鉴·汉纪八》】
这一举动导致朝廷立马站在了诸侯王们的对立面,势必激起诸侯王们的强烈反抗,故技重施之下,七国之乱就此而来。
【及削吳會稽、豫章郡書至,吳王遂先起兵,誅漢吏二千石以下;膠西、膠東、菑川、濟南、楚、趙亦皆反。《资治通鉴·汉纪八》】
相对的,汉武帝时期主父偃的“推恩令”便是真正得到了贾谊削藩思想的精髓,温水煮青蛙、慢慢蚕食的套路屡试不爽。
【春,正月,詔曰:「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條上,朕且臨定其號名。」於是籓國始分,而子弟畢侯矣。《资治通鉴·汉纪十》】
“推恩令”的本质其实便是将本属于诸侯嫡长子的利益切分成若干份,分与其余诸侯庶出子弟,就算嫡长子不满,但是各庶出子必然积极赞成、支持,因此,政策发布后,朝廷并不用直接出面,藩王的庶子们就会主动跳出来做朝廷的枪,冲在一线和嫡长子们刚正面,简单来说,便是拉拢一大片,打击一小片的策略,真可谓是一举两得且不露痕迹。
另外,相对于汉景帝与汉武帝时期用人的选择上也是天差地别。
汉武帝人用的主父偃,基本策略是这样做的:燕王刘定国领地内有人打个小报告,说燕王生活作风有问题,男女关系混乱,先与父亲的姬妾生下一个儿子,再强夺弟弟的妻子为姬妾。武帝听了,岂有此理!好,杀了燕王,将燕国的领土直接划归回朝廷。
【燕王定國與父康王姬奸,奪弟妻為姬,殺肥如令郢人。郢人兄弟上書告之,主父偃從中發其事。公卿請誅定國,上許之。定國自殺,國除。《资治通鉴·汉纪十》】
其后,主父偃又打小报告说齐王刘次昌和自己同胞姐姐私通,导致刘次昌同学自杀,齐国又被灭。不得不说,这一招主父偃玩得很6,一下子占据了道德制高点,天下人都不敢说什么。至此,汉初同姓诸侯国最大两个土地户籍皆划归朝廷所有。
【齊厲王次昌亦與其姊紀翁主通。主父偃欲納其女於齊王,齊紀太后不許。偃因言於上曰:「齊臨菑十萬戶,市租千金,人眾殷富,巨於長安,非天子親弟、愛子,不得王此。今齊王於親屬益疏,又聞與其姊亂,請治之!」於是帝拜偃為齊相,且正其事。偃至齊,急治王后宮宦者,辭及王;王懼,飲藥自殺。《资治通鉴·汉纪十》】
再看看我们汉景帝激起七国之乱时,赶紧找老师晁错商议如何应对。可晁错说,打仗我又不会,您应该自己去找将军们商议啊,可不关我事...哦!对了,您还应该自己带兵去平乱。可想而知汉景帝当时的心理活动是多么MMP....心里不爽也没办法,这个烂摊子还需要自己来收拾,于是汉景帝又问一句,我带兵出去平乱了长安怎么办,晁错可真不客气,来了一句我自己来保卫首都!您老一万个放心!.....
【上與錯議出軍事,錯欲令上自將兵而身居守;《资治通鉴·汉纪八》】
汉景帝:“你晁错自己搞出来的烂摊子,居然让我给你擦屁股”!那可就真不好意思了,唯有把锅都甩给你晁错,丢卒保车吧。
【壬子,上使中尉召錯,紿載行市,錯衣朝衣斬東市。《资治通鉴·汉纪八》】
总的来说,推恩令之所以能够在汉武帝时期玩成功,主要是七国之乱之时,敢于出头的几个诸侯王已经被剿灭干净,朝廷委派的国相实际上已然掌握诸侯国的实际权力。换句话说,皇权已然渗透至地方,中央相对于地方是占据绝对优势,天子的威信都已经建立起来了,再加上一个高明、合适的策略,在不触及诸侯王底线的情况下削弱他们的实力,那真是太容易了。所以,天子随随便便找个理由便能废掉诸侯国,好比刘备的直系先祖,陆城亭侯刘贞来朝贡,直接就“坐酎金失侯”。
画风一转,我们来到唐朝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割据时代。
当时为啥不能学习前辈的经验实行如此高明、高效的“推恩令”呢?“仁义(形势)不施(不同)而攻守之势异也”。
第一,首先便是法理上的行政问题,节度使是不能够世袭的(虽然不是实际上),推恩一说也就无从谈起。推恩令所针对的是世袭的诸侯。
【朕承祖考,维稽古建尔国家,封于东土,世为汉籓辅。《史记·三王世家》】
而节度使是由朝廷委派,无论朝廷出于什么样的理由来选择节度使的子孙辈分担任节度使;就算是节度使的子孙恩蔭入仕,出任自己爸爸担任过的职位,但是这绝对不是说他继承了他爸爸的职位,这是一个法理问题,是当时一种基本的社会观念。所以说唐中晚期的节度使们都会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子侄辈,并且让他得到军镇官兵的认可,成为一个大家推举出来的利益代表,再而接受朝廷的任命成为新的节度使。如成德节度使王武俊死后,子王士真、孙王承宗相继袭位;淮西节度使吴少诚死后,其义从弟吴少阳继位,少阳传子吴元济。
第二,唐朝节度使的地盘一直在受到朝廷的分割、整合,主要目的还是避免节度使势力过于强大的同时又能拥有对抗外敌的实力,玩得不是推恩也似推恩,有意识地分散过于强大节度使力量。对比“天宝十节度”与唐德宗时期的大大小小节度使便可知道,唐玄宗天宝年间设立的十位节度使都是为了防御边疆地区。而到唐德宗年间节度使根据所管辖地域范围的不同,所担任的职责也不一样,有的属于边疆防御型,如凤翔、邠宁、鄜坊、泾原、振武、天德、银夏、灵武;有的属于中原朝廷控制型。如宣武、忠武、武宁、河阳、义成、昭义;有的属于为朝廷管理东南地区财政税赋型,如浙东、浙西、宣歙、淮南、江西、鄂岳、福建、湖南、荆南;有的属于割据不听话类型,如魏博、成德、卢龙、易定、沧景、淮西、淄青。以至于从唐玄宗以后唐肃宗开始,朝廷一直在对管控下的节度使进行分割。
如灵武节度使是唐朝在今西北地区为防御后突厥汗国设置的节度使,天宝十节度使之一。于开元九年721年初置时下辖:夏州,盐州,绥州,银州,丰州,胜州,单于都护府,东受降城、西受降城、中受降城,次年增领鲁州,丽州,契州。到749年止又增领泾州,原州,宁州,庆州,陇州,鄜州,坊州,丹州,延州,会州,宥州,麟州,共计十二州。首先是唐肃宗连割三刀,758年,割出振武节度使,管辖镇北大都护府与麟、胜二州;
【是岁,置振武节度使,领镇北大都护府、麟、胜二州;《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
759年,又割出邠宁节度使,管辖邠、宁、庆、泾、原、鄜、坊、丹、延九州;
【置邠寧節度使,領州九:邠、寧、慶、涇、原、鄜、坊、丹、延。《新唐书·方镇表》】
760年再割出鄜坊节度使,管辖鄜、坊、丹、延四州。
【置渭北鄜坊節度使,治坊州,並領丹、延二州。《新唐书·方镇表》】
到公元779年,唐代宗驾崩之前,由于与安史叛军及吐蕃战斗仍然频繁,被分割后的灵武镇又进行了一系列合并。直到唐德宗即位之后,战事稍平,又一次对灵武镇进行分割以弱其力,这回一下大刀阔斧地分了五份:
灵武镇:余下还有西受降城、灵、盐、夏、丰州。
振武镇:单于大都护、东中二受降城、绥、银、麟、胜州。
邠宁镇:邠、宁、庆州。
鄜坊镇:鄜、坊、丹、延州。
泾原镇:泾、原州。
【析置河中、振武、邠寧三節度,朔方所領靈鹽夏豐四州、西受降城、定遠天德二軍。振武節度復領鎮北大都護府及綏銀二州、東中二受降城。..復置邠寧慶節度使。《新唐书·方镇表》】
公元787年,又在分了一个夏州节度使出去。
【置夏州節度觀察處置押蕃落使,領綏、鹽二州,其後罷領鹽州。《新唐书·方镇表》】
然而就是诸如此类的分割,无不是建立在朝廷对军镇势力的控制力逐渐加强的基础上。可是也就是因为节度使的权力不断被分割,使得军队的战斗力不断下降,这也是为什么在面对叛军,吐蕃的战争中打得无比艰难,诸如鱼朝恩,边令诚等宦官监军经常坏事,唐朝名将高仙芝、封常清就是死于监军之手。
【高仙芝之東征也,監軍邊令誠數以事幹之,仙芝多不從。令誠入奏事,具言仙芝、常清橈敗之狀,且云:「常清以賊搖眾,而仙芝棄陝地數百里,又盜減軍士糧賜。」上大怒,癸卯,遣令誠繼敕即軍中斬仙芝及常清。资治通鉴卷217】
故而,话说回来,分割灵武镇都如此艰难,要分割“河朔三镇”这样的资深独立型藩镇,皇权根本无从渗透,“推恩令”完全只是无“恩”唯有“令”,只有和他们开战。
第三,唐朝的形势根本就没有推恩令施行的空间。西汉武帝时期对比诸侯王,中央军强大冠于全国,实力碾压,那是强干弱枝;而唐中晚期朝廷对比于藩镇节度使,中央神策军不堪大用,基本处于逆风局,那是强枝弱干。简单实力对比的不同,既可以说明一切。简单来说吧,作为唐廷最为依赖的中央军,论人数比不过、论战斗力也堪忧的神策军就没有彻底武力解决藩镇的能力。就算是经历德宗朝不惜血本大力扩军十五万后,依然对于藩镇出于劣势。
【八月,初置左、右神策统军。时禁军戍边者,禀赐优厚,诸将多请遥隶神策军,称行营,皆统于中尉,其军遂至十五万人。《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一》】
根据唐史专家张国刚的统计,唐宪宗元和年间仅魏博、成德二“骄藩”的总兵力就超过了12万人(魏博7万、成德5万)就算唐廷拉出全部神策军(这本身就是不可能的),战斗力也不能和长期经历战争锻炼的藩镇军比。
那后世宋朝又是如何彻底解决这个唐朝乃至五代遗留下来的问题呢?宋人摸索出了一条新的道路,就是直接对军政一把手的权力进行分割,管军的不让管民,管民的指挥不了管军的,各司其职,互不干涉!这就是后来的各种转运司令,提点刑狱司,安抚司之类的。州一级的官员同时要向多人负责,冗官问题也由此而来。如此这般任何一人都很难割据了,相似的,在面临重大军事行动或灾害时,也可以给予经略安抚史更多的权力。其他展开留待下次再聊吧……
以上。
2018年6月14日 多伦多 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