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每次文章的开篇,我总是要拿出一些中国古代贤哲智慧的结晶让诸君先warm up,让心灵感受到被某些朦胧的东西霎那电击后,再进入要和大家探讨的主题。今天,我们换换口味,吃顿西餐。大家对下面这个西方心理学教程中的传统试题先行自我测试一下,然后对照我们的答案和公认相对理想的答案,希望能先产生一些相对深层次的感悟。
试题如下:
你开着一辆两座跑车。
在一个暴风雨之夜。
当你路过一个公车站时,那里有三个人,他们招手截住了你,需要你的帮助。
一个是犯了急病,如果不及时救助很可能将马上失去生命的老人,很可怜;
一个是曾经救过你命的医生,你的大恩人,你总是做梦都想报答他;
一个是你做梦都想娶/嫁的女人/男人,一旦这次错过了也许就永远错过了。
但你的车只能再坐一个人。
你将如何选择?
给出你的理由。
在继续阅读下文之前,请不要急着看后面的结果,一定要记住那个首先出现在你脑海里下意识的第一选择,然后再记住那个因为你认为这个问题不简单,而再次详细推证后得出你的最终结论或者是第二次选择。仔细思考一下,你是基于什么样的原因才会做出你下意识的第一选择,以及你是基于什么样的原因得出你理性推论后的最终选择,同样也记住这些原因。
佛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老人急病发作濒临死亡,很多人依从人道主义观点,毅然选择救老人,他们所表现出来的道德和良心是我让我尊敬的;还有些人,认为每个老人最后都只能把死作为他们的终点站,应该让那个医生上车,不但因为他救过你应该报之以涌泉,而且他未来的工作还会有益于社会,能救助更多有益于社会的人,我会钦佩他们的为人和理性;也有些人,认为可以在将来某个时候去报答这个医生,但是你一旦错过了这个机会,你可能永远不能遇到一个让你这么心动的人了,所以选择让你的这个Mr/Mrs Right上车,我也会理解他们的浪漫和情商。
虽然答案林林总总、千奇百怪,每个答案也都有每个答案的理由,代表着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同时,这些答案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回答者缺乏足够开放的心灵,都不懂得放下。据说经过许多年的统计,结果始终如一,也就是,第一次面临这个试题的人,99.5%的人做出的都是类似以上的选择。
在中国传统的教育体系下,国人们更是早就已经习惯于封闭自己的心灵,习惯于以给出的定式条件去以定式的解题思维去处理问题。于是,当我们遇到某些突发事情时,往往总是习惯于根据给出的条件先行画地为牢,先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定式,然后再在这种定式下进行选择,这实在是浪费了造物主赋予人类心灵的那个被叫做“创造”的伟大功用。定式,当然也有很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却都因为没有走出定式的圈子而还是要被统一在定式的范畴之内。我们现在就来看看,绝大多数人的答案中所给出的两种比较普遍的思维定式:(一)老人急病濒危这个状况,因在整体情况中表现得急迫和突出,有些人就会错误地对整个状况进入救助的心理定式。即,因为不救这个老人他会有生命危险,所以心理被暗示为、或被模糊强化为,医生和爱人也是需要救助之一,模糊定式为每个人都会因为上不了自己的车而有了生命危险。于是,心理的错误定式使得思维和实际状况产生严重乖离。这种心理定式,强化了只有上车的才会活、不上车的都面临死亡的状况,于是,所做的抉择也自然就会主观而非客观。这缘于心理定式的错误引导,所以才会产生心理误判。(二)相对客观的评价实际的状况,但因为思维被束缚在只有一个多余座位上的表象上,于是形成只能三选其一的另一种错误的心理定式,选择的范围将自己刨除在了选择之中。虽然他们没有像上面的人们那样,进入三个人全部需要救助的错误心理定式,但同样也没有走出定式的圈子,只不过心理成熟的级别相对好一些罢了。
迄今为止,被公认为是最为合理的答案是:给医生车钥匙,让他带着老人去医院,自己则留下来陪梦中情人一起等公车。(因为我们这里是对如何培养开放的心灵进行探讨,所以希望不要对医生是否会开车进行吹毛求疵,毕竟行业性质和收入待遇原因导致西方绝大多数的医生都有车也都会开车)人们大多都同意以上的回答是最好的,但包括当时的我自己在内,很少有人在一开始就能够推论出这种解决方式,更不要说在无意识状态首先会有这样的反应了。为什么会这样呢?究其实质,是因为我们总是很少想到要放弃我们手中已经拥有的东西,也就是你手中的方向盘或者车钥匙。如果我们能够有更开放的心灵,能够放下一些我们的固执、狭隘和所谓的某些优势,我们真的也许会得到更多。古语讲,“知舍而有得”,然也。只有放开思想的桎梏,我们才会有更加美丽的人生,这就是佛教所说的“解脱”。
每次发文后总是会收到一些来信和回复,看到还有人能够推开浮躁、探究心灵,我甚慰之。之前很多篇文章里,我都多次提到开放的心灵对于长期平稳盈利结果的重要性,可谓说的有些不厌其烦,诸君也应该从我这不厌其烦的语句中看出我对于这开放的心灵的重视程度。常年以来,人们对于市场的问题争论的喋喋不休:数学家和理工科出身的分析师和基金经理们总是认为,金融市场是一个线性科学可以解释的市场,所以对复杂的交易系统孜孜以求,我不能够认同。事实也证明,无论多么优秀高深的定式交易系统都无法在200年的金融历史中常胜不败,黑匣子、LTCM是最好的例证。混沌理论的拥趸们认为,金融市场有如自然界,是一个完全非线性的市场,但非线性并不是混乱无序,而是一种人类社会最高级的秩序,还不能彻底为人类所知,我喜欢这种说法,但同样也不能完全认同。在没有解决这种最高秩序之前,这同样只是将无序和随机用另一个代言词代替,而且,如果市场真的如此,投资投机将根本没有任何意义。虽说天有不测风云,但线性科学的力量同样也可以将预测的准确度维持在70%附近,否则天气预报就也没有了存在的价值。在开放的心灵支持下,我偏向于认为金融市场是一个线性和非线性矛盾统一的地方,有如太极中的阴鱼阳鱼,此消彼长,阶段性各领风骚并逐渐转换,因为这才真正符合自然界的规律。这也许就是开放的心灵,但也许又是另一种桎梏,我还在思考。
我交易生涯的大部分时间,具体到1992年---2005年,我始终对我预测的精准性有着强烈的欲望和要求,也经常会因为对行情看法的迥异而与一些同道展开相对激烈于我性格本色的辩论,无非是认为自己专业经验导致的权威不容置疑,无非是认为自己优秀于大多数同业,期望证明自己、说服别人、维护权威的可怜自尊。但是,也正因为如此,是我自己,禁锢了自己本来可以更加开放的心灵。2006年,一次普通的交易,一本黑白颠倒的书,几句振聋发聩的话,突然让自己走出了桎梏的圈子,顿悟,开放。是水到渠成,也是机缘巧合。现在,我不再会将自己对市场的观点画地为牢,不再会以聪慧自居而开始承认愚钝,不再会与人争辩以期望自己的观点得到认同,而是习惯于倾听或者坦诚自己的预测也经常是错的,关注的更多是与市场悖逆时如果减少亏损,而一旦与市场共振时如何增大盈利,在市场与自己共振的良机中如何让财富也参与共振。市场千变万化、博大精深,我们总是在钻研中被它无穷的魅力所吸引,而一次又一次被卷入要彻底解释市场奥秘的怪圈。但是,如果你来到市场的目的是为了盈利,那么,应该有些别的东西才更为重要。
一位同好上次的回文再见深邃,曰:“人之能,不仅在学,且在悟。悟之根本,不在少学,在难后重学。大难而有大悟,始得大成。昔之苏秦,嫂不为炊,妻不下织,得悟《阴符经》而佩六国相印,合纵六国而抗秦,成就功业。《易》有理,象,数之说,万事皆按其理而行,数(术)之不同而成纷象。欲用必得其理,而后定数(术),则成象。然“乾元用九,乃见天则”没有良好的心理建设,一切皆枉然。”灵魂再次受到撞击,最近我开始重读秦史,以期在历史中再次感悟。再行谢过火星客。
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上文真意濯濯处处,欲辩确已忘言。转贴此处,与诸君共思之悟之,期望大家也能早日走出桎梏,建立开放的心灵。
三历搁笔于2008年11月20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