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文学爱好者,近十年大量阅读国内外经典文学。
我也是一名写作爱好者,去年开始写作,一写就停不下来了。
就这样,我所热爱的文学与写作撞了个满怀,还撞出个胆大包天的“白日梦”——我要写文学小说。
然而,到今天,我的小说只字未写(我写的都是书评和随笔)。
因为我不敢动笔,生怕玷污了“文学”二字,更不知如何动笔,就像牛啃南瓜一样。但想写的热望却有增无减。
恰逢其时,我读到了当代文学大家余华的散文集《我的文学白日梦》。这部散文集收录了余华历年创作的39篇散文,细述了他四十余年的文学创作之路。
读完这本书,我既坚定了继续做文学白日梦的念头,更一解心中疑虑,找到了下笔的突破口。
我知道,我离动笔不远了。
01 白日梦,我还要继续做
每天,我早上五点起床写作,投入至少四个小时写书评、写随笔,少有例外。
然而,写出来的东西总是无人问津,阅读量寥寥无几。
好友看不下去了,“要不你改写热点八卦吧?你写的这些,没几个人喜欢读。”
我虽从未想过放弃(我视写书评和随笔为写小说必需的练习),但难免有时感到沮丧。
而余华在散文集中的一席话则坚定了我的决心——以写书评和随笔来练笔,以写文学小说为目标。
他说:
“我知道写作会改变一个人,会将一个刚强的人变得眼泪汪汪,会将一个果断的人变得犹豫不决,会将一个勇敢的人变得胆小怕事,最后就是将一个活生生的人变成了一个作家。
我这样说并不是为了贬低写作,恰恰是为了要说明文学或者说是写作对于一个人的重要。
因为文学的力量就是在于软化人的心灵,写作的过程直接助长了这样的力量,它使作家变得越来越警觉和伤感的同时,也使他的心灵经常地感到柔弱无援。”
余华一语道出了文学的力量、写作的力量。
我的脑子里猛然蹦出一串串时刻照亮着我的心灵的文字。
“人类的一切智慧都包含在这四个字内:‘等待’与‘希望’。”
这是大仲马写进《基督山伯爵》的。他告诉我一切苦难都孕育着希望,唯一要做的就是忍耐与等待。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这是余华写进《活着》的。他向我揭示了活着的真谛——没有什么比活着本身更可贵。
文学世界里蕴藏着太多太多这样激荡人心、直击灵魂的文字,不一而足。
此外,我的脑海里还一帧帧地闪过这一年来所写下的那些人、那些故事。
有本已模糊不清却又串联起来的儿时记忆,也有早已尘封却又鲜活起来的陈年旧事。
曾多次有读友反馈,我写的故事总给人以生命的力量和生活的热望。
这让我想起杨本芬老太太曾说过:
“一个最微小的个人,也可以呈现与记录鲜活的历史。一个平凡的生命,当你如实呈现,也会焕发出感召他人的力量。”
这不就是文学写作的力量吗?那我还有何理由不写呢?
所以啊,我的文学白日梦,还得一直做下去。
(图为余华)02 写,才是王道
但说来惭愧,我始终没有动笔,小说连个影儿都没有。
为什么呢?
因为我不敢下笔。
我自觉想象力匮乏,怎可能编出扣人心弦又意味深长的故事?经历见识也浅薄,如何支撑长篇幅的写作体量?
就我这种野路子出身的门外汉,岂敢妄谈创作?
想写又不敢写,搞得我像个受尽委屈的小媳妇儿,浑身难受,憋屈得慌。
就在这时,余华给我打了一剂强心针。他在书中写道:
“做一个作家只要认识一些字,会写一些字就足够了,有文化的人能成为作家,没文化的人也能成为作家。”
他的写作之路就是最好的证明。
余华生在一个极其普通的小镇家庭,长在没有像样的书籍和教育的“文革”时期。也因此,当他开始写小说时,连如何分行分段、如何使用标点符号都不知道。
论天资、论才学、论见识,创作之初的余华绝对是平平无奇。
单就起点而言,我竟比余华还高。一想到这儿,我就振奋不已。
而他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写作成就,完全是靠后天下功夫。
既然写作靠后天的功夫,那我还胆怯什么呢?只管铆足劲儿狠下功夫就是。
当然,余华并不回避写作路上会遇到各种障碍物,只是用亲身经历来证明:
“充满勇气的作者总是向前面障碍物前进,常常是不知不觉就跨过去了,跨过去以后才意识到,还会惊讶这么轻松就过去了。”
这一点,我在这一年的写作中也是有所体会。
下笔之前,我的脑子里常常只是些支离破碎、模糊不清的片段。可一旦动笔,那些片段便串联起来,鲜活起来,并随之唤醒更多的人和故事。
所以啊,我还有什么不敢动笔的呢?
03 门外汉,也可动笔写写写
问题又来了,像我这样的门外汉,应该如何动笔呢?
余华再次用他的亲身经历告诉了我答案。
他说,“首先要让你的屁股和椅子建立起友谊来,你要坐下来,能够长时间坐在那里。逼着自己写下来,必须往下写。”
在他看来,“写就像是人生里的经历,没有经历就构不成你的人生,不去写的话不会拥有你的作品。”
当初,他就是白天忙着工作,晚上挑灯写作,写出了一手老茧,也写进了文化馆,从此开始日以继夜的专职写作。
还有我所挚爱的无数文学大家,托尔斯泰、巴尔扎克、马尔克斯、莫言、肯.福莱特、伍尔夫,等等等等,无一不是如此。
最重要的,从来不是写什么、如何写,而是提笔写、持续写。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
所以,我首先要做的就是动笔写,管它故事多么肤浅,人物刻画如何粗糙,只管先写下来。
此外,余华还指出,“要想成为一个好作家,先要成为一个好读者。”
创作之初,他就是一边阅读一边写作,通过阅读学习如何写作。川端康成和卡夫卡就是他早期的写作老师。
就像美国诗人娜塔莉.戈登堡所说:
“作家是伟大的情人,他们爱上其他的作家,并因而学会写作;
他们选定一位作家,读遍他的所有作品,并一再重读,直到了解那位作家如何行动、如何静止,以及怎么观看,方才罢休。”
关于阅读,余华给出了三条建议。
首先,“要读伟大的作品。”
正如杰克.伦敦所说,“读拜伦一行诗,胜过读一百本文学杂志。”
没有一个文学大师不是文学解读大师。余华本人的《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毛姆的《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黄昱宁的《小说的细节》,等等,都是力证。
其次,“不要去关心作品中的缺点,应该关心优点”,取他人所长为我所用,足矣。
最后,“最好的阅读是怀着空白之心去阅读。”唯有此,内心才会在阅读的过程中迅速丰富饱满起来。
这般想来,我竟是如此幸运,多年的经典文学阅读不正是我不可多得的财富吗?
所以啊,我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先动笔写起来吧,一边读一边写。
04 写在最后
茅盾文学奖得主迟子建曾说,“爱文学的人,等于在黑暗中拥有了一盏明灯。”
就像此刻,余华的这本《我的文学白日梦》,照亮了我那黑不见光的写作之路,为我指明了方向。
也因此,我渴望着与文学终生为伴,由读文学点亮自己,借写文学点亮他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