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慢的艺术,但父母并非观众,比起静待花开的被动,我们更需要的是在合适的时机,瞄准目标扣下扳机,让子弹多飞一阵的,自知与自信。
——西米妈妈语录
西米正在上钢琴课。这已经是连续第三节课被老师批评了。我还记得前一节课,被老师批评的时候,她已经很沮丧。一下课她马上跑来找我,保证一定会好好练习,请我不要换严格的老师,因为她很喜欢现在的钢琴老师。原来此前我随口说的不好好学,只能换一个严格的老师,被她记下了。我问她哭了没,她说没有,“因为你说过哭也没有用”。
原来我们不经意说的话,对孩子影响那么大。
“我会努力弹的,我保证,请再给我一次机会,好吗?”
结果,这次课还是被老师更严格的批评了。
西米的老师是非常温柔的。西米琴学得很慢,我们也从没有逼过她练琴,她弹琴的时候我们会当听众,给她开家庭音乐会。钢琴的定位就是大玩具,也不打算一级一级考级。
但即使没有KPI考核,她一点一滴地磨啊磨,我们和老师的内心偶尔也会抓狂。她遇到(甚至是看视频)看到学琴比自己时间短,但弹奏水平已经很高的孩子,内心的焦虑我们也能感受到。
她是喜欢钢琴的,这两年间,都是自己主动练习,也欢欢喜喜早早去课堂等着上课。
钢琴入门很快,一按就响,一响一个准,所以一开始接触,抗拒钢琴的孩子几乎没有。随着钢琴学习难度的深入,练习的时间和强度越来越大,如果没有主动性,而是在逼迫的情况下去学习,那一定非常非常痛苦。
这种痛苦学琴的孩子都懂。
但另一个角度而言,学琴没有父母陪伴(逼迫),孩子很难坚持。
我也是四五岁摸琴,学习很有主动性,但因为没有父母督促,钢琴老师逼迫一紧,兴趣就败给了畏难的情绪,最终放弃。
到西米这里,我们对她钢琴学习的定位不高,希望钢琴能够在她高兴或者悲伤的时候悦己;也希望当别人在弹琴的时候,她不要只能站在琴边驻足,能够众乐乐娱人。
因为知道学琴坚持不易,所以西米弹琴,我们一直给了极大的包容。她依着兴趣,和对钱、家长、老师的小责任心,两年,一点点磨出了识谱、弹奏、进阶。
上午钢琴课一结束,她就主动跑来告诉我她会好好练习。
“我有点累了,要休息一下。”
结果还是,她扔着水果零食,连水都没喝一口,就边哼歌边画起画来。
一切都跟上课前一样...
如果不干涉的话,静待也等不来花开。
但干涉也有干涉的方法和,节奏。
在我看来,西米并没有浪费时间,她早起晚睡,把全部的热情和能力投入到她喜欢的绘画上。她每天十幅以上自创漫画《冰淇淋与小弟弟嘎嘎》,五十页的素描本和用废了的勾线笔已经一大堆,无论安排多少学习任务,甚至带她出去玩,她都能见缝插针来几笔。
所谓兴趣,就是即使得不到支持,没有条件,甚至被阻挠,还能满怀热情投入全部时间精力去做的事情。
她给画配文字,把生活学习中的见闻全部投入到制作漫画中。每天,她都很有仪式感地模仿动画片片头,大唱一句“冰淇淋与弟弟嘎嘎”,然后开始一页页讲漫画中的故事。漫画中的角色,有人设,有服装,有装备,甚至还有自己的主题音乐.......
对此,我跟爸爸讨论过,几年。
愿意做的事情和应该做的事情,应该怎么选择?
西米兴趣上花的时间,极大挤占了幼小衔接知识的习得。
这个平衡如何把控?
爸爸的答案是,做喜欢做的事情,效率最高。
对教育的看法上,我们总能达成高度一致:教育就是私人定制,普通玩家采取典型配置,高端玩家采取自定义配置,选对赛道很重要。
取得好成绩或者读海外名校博士,不是很难的一件事情。因为我们都实践过,我们的父母在教育上面投入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并不多,我们也不是最聪明和最勤奋的学生,这个主题在《创造与习得》中提到过,只要准确对标正规教育体系的评价和考核机制,坚持下去自然能够脱颖而出。
但就人生而言,部分最优可能会丧失整体最优。对于某些人而言,如果学习成绩不是那么好一条路走到底,人生可能性或者成就也许会更大。毕竟,在人生的选择上,大家倾向去做容易做的事,而非正确的或者更有价值的事情。
这是三十岁以后才会深刻领悟的事情,这类主题以后再探讨。
在孩子的教育上,我没有精力成为“虎妈”,西米爸爸是绝对的“猫爸”,但我们都没法做到佛系。适时适当的干预是必须的。
我们没有选择静待花开,因为她所面对的世界就是超级竞争适者生存,勤奋本来就是中国人代代相传的家风。
但我们也没那么着急,教育是过程而非结果,扣下扳机,也要让子弹飞一会儿。
西米学习有个特点,就是起步早,有她自主的选择,也有我们干预的结果;但进阶过程非常之缓慢,因为我们起步早,就是为了给她更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多探索、试错,就好比不会用简笔画来替代涂鸦,学而不得才能学而时习。
你有什么样的水平,社会(老师)就是什么样的表情。这样的体验西米有很多。
西米在老师那里受挫,我从不责罚,也很少表面站队老师。学习过程中绕弯路、拖延、落后等所有孩子要面对的问题,她一个不少。跟所有人一样,她也不希望自己犯错被别人知道,但对于她学习上的问题,我会当她的面跟爸爸讨论,让她知道瞒无所瞒,但我们并不批评,而是和她分享她我们在学习中曾遇到的困难,并问她是否需要帮助。
在整个过程中,我们不会成为孩子的“自我”,你是你,我是我,你犯错偷懒妥协,是你的事情,被老师骂的是你不是我。所以我没有必要大动肝火。
西米经常被老师批评,但她对老师的认知却非常正面。所有兴趣班,她总是被批评的常客。舞蹈课上总有小朋友因为课下不练习课上又偷懒被老师批评(甚至是打),西米总安慰我,老师是在帮助大家;偶尔我担心她误以为老师是“区别对待”,但她却告诉我,老师很公平,不好就严格要求,有进步老师也很高兴会表扬。
总之,她很能够理解老师和家长并不是对手,而是想联手去帮她解决问题,去应对充满挑战的人生。
在《创造与习得》中,我提到过西米知识起步早,但中间的铺垫非常长,课程的正式习得,往往晚于同龄人,但进阶很快。
西米是四岁十一个月开始正式识字,五岁九个月才开始每天练字,但几个月就能赶上或者超过同龄孩子,因此,习得类知识不需要抢跑。
拔苗助长不可取,对于幼童而言,几个月、半年,能力差别真的非常大。五岁初她刚接触写字,还在为笔顺跟我闹情绪,我立刻停止;五岁末的现在,即使不教,她也能模仿例字自己按笔顺规律写好,告诉我越写越有意思。因此,在整个过程中,我们都尊重她自身规律。与其花时间跟她的情绪(实际上是能力)对抗,不如让她先做力所能及的喜欢的事情,反而更高效愉悦。
学习计划也是她自己制定,比如最近两月的作业就是每天四页习字、三集英文剧本朗读、五首古诗背诵、半小时到一小时钢琴,几页数学,十页中文章节书。
这些要求,每一样她都能轻松完成,但加在一起,没有良好的时间管理能力,就难以完成。
如果每天任务先行,完成时间大概需要半天,但她总是兴趣先行,因此拖拉在所难免。结果就是,没完成的学习任务会累加到第二天。虽然有点严苛,但这是她现阶段必须要做到的。
假期结束后,她会发现,上学真的很轻松。
就像疫情期间她每天四五十页朗读章节书,现在来读十页,简直就是一个冰淇淋的时间嘛。
有种说法是学霸都是在假期养成的。我觉得很值得细品。
虽然我们不看重考试成绩,但我们很珍视大块的学习时间。现阶段,想要轻松进阶,一是需要有挑战的任务,二就是分少量多次完成。而少量多次,需要拉长任务时间,因此,要轻松完成,就是把进阶任务放在大块时间的假期进行。
我给她安排的课业一定会高于学校要求,但肯定是在她能力范围内和心理接受度的任务。
这种安排也符合西米自身学习特点和知识习得规律。
大多数学校课程培养计划都是“小火慢炖”型,在一个教学周期慢慢熬完课程要求,实现知识稳步进阶。
但我和西米都是“大火猛烹”型学习者,会在假期大量习得迅速进阶,然后用一学期消化。消化比吸收难度小,因此在消化的过程中,又可以开展其他课程的学习,拓展兴趣。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她中班升大班的暑假,每天半小时到一小时的投入,两个月刷完《四五快读》和《迪士尼我会自己读》前六册,阅读识字量从60迅速提升至600,后来我再也没有给她做过识字训练,但已扣下扳机,子弹势如破竹地飞啊飞,识字模式已经打开,后面几个月她边消化边自主识字,大班上学期应该达到阅读识字量在1000-1500,虽然在同龄人中并不突出,但“大火猛烹”的余热,为她知识习得助力不少。
教育是慢的艺术,成长远非一朝一夕能够实现。但父母并非观众,比起静待花开的被动,我们更需要的是在合适的时机,瞄准目标扣下扳机,让子弹多飞一阵的,自知与自信。
本公众号均为原创文章,欢迎关注转发~
公众号:亲亲西米录,微信号:qinqinximilu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