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介绍了一个
能文能武,敢爱敢恨的
传奇人物
原文中此处为链接,暂不支持采集
这期是说同样精彩的
不想当省长的好医生故事
张仲景出生在一个官僚世家
他的父亲在朝廷当官
恰好又是一个读书人
所以家中拥书南面
让他养成了博览群书的爱好
年少的张仲景
最爱看医学方面的书籍
在史书上阅读扁鹊的故事后
对扁鹊高超的医术十分钦佩
当时东汉末年
群雄混战,民不聊生
又遭瘟疫流行
天下百姓,十室九空
在他年少的时候
自己家族中70%的人
都死于名为“伤寒”的疾病
此时再不“出手”
更待何时?
所以在他10岁左右时
就拜同郡族人张伯祖为师
开始学习医术
就厌恶官场
立志要当一名医生
在当时看来
放好好的官二代不当
偏要去做身份低微的医生
真是一个“熊孩子”
张伯祖当时是一位有名的医生
他性格沉稳,生活简朴
对医学尤其钻研
每次给病人开处方
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但凡经他治疗过的病人
十有八九都可以痊愈
张仲景也十分刻苦
无论是外出诊病
抄方抓药
还是上山采药
回家研磨
从不怕苦不怕累
由于张仲景多年学习
累积了许多经验
苦研《内经》、《难经》等古代医书
多次实战加上理论知识
他渐渐成为了一个有名的医生
男人什么最重要?
前途最重要!
终于张仲景的七大姑八大婆
开始为他的前途感到担心
经过深思熟虑
在百事孝为先的时代下
张仲景为了孝道
决定听从父母的安排
当个官!
因才学超群
朝廷命张仲景为长沙太守
所以他们全家南迁
来到了湘水边上的长沙城
可张仲景却把太守一职
做成了一个医生
他到长沙之后
除了忙碌公务之外
其他时间就是研究医术和看病
那时候的长沙
即疾病多发的地区
由于战争的缘故,瘟疫横行
作为 医生太守
张仲景不但亲自配药
并且命人在衙门门口熬好药汤
免费分发给老百姓
由于那时候当官的
不可以随意进出民宅
于是张仲景想了一个办法
“我不能进入百姓家
可是百姓可以上衙门呀!”
所以每月初一和十五两天
打开衙门,不问政事
让生病的百姓进来
他便端端正正地坐在大堂上
挨个地仔细为群众诊治
这种独特行医方法
也让他有了个绰号
“坐堂医生”
由于内战越演越烈
张仲景这官当不成了
只好辞去太守一职
张仲景后辞官回乡后
正好赶上冬至这一天
只见南阳的老百姓饥寒交迫
两只耳朵冻伤
张仲景总结了在长沙的行医经验
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
辣椒可以驱寒
便在当地搭了一个医棚
支起一面大锅
将羊肉、辣椒还有驱寒的药材
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
煮熟之后连汤带食赠送给老百姓
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
抵御了伤寒,也治好了冻耳
从此乡里人与后人就模仿制作
称之为“饺耳”或“饺子”
这也是为什么冬至吃饺子的由来
辞官远离战区的张仲景
也丝毫没有一点官二代的架子
没有游山玩水
也没有沉迷美色
而是开始撰写自己医学生涯
最重要的著作
《伤寒杂病论》
因为长年在长沙的行医
总结出许多治疗伤寒的办法
所以《伤寒杂病论》
在整个中国中医历史中
不仅仅是第一部真正治疗伤寒的书
也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古典医著
其次值得一提的是
在《伤寒杂病论》中
首次提出了临床诊疗体系
平时大家伙都是写写方子
而张仲景还详细记录了
针灸、药摩、吹耳等实战方法
哪怕对应上吊自杀
张仲景也有一套急救方法
很近似现代的人工呼吸法
这是中医学界的一次神级操作
可以毫无疑问地说
张仲景是传统中医学的奠基人
后世的长沙人为了纪念张仲景
建了一个医圣祠来
千百年来一直立祠供奉他
可惜的是
千年的医圣祠已毁于战火中
但从这片印有
张仲景千古足痕的土地上
孕育出了湖南中医学院
湖南中医药研究院
湖南中医药大学等
中医学殿堂
历史文化名城的长沙
终将记住
“不务正业”的官二代
——医圣张仲景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公众号:zhuochengWH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