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读书读书·精进·自律
一本与咖啡无关、却以咖啡馆命名的书,聊的竟然是哲学

一本与咖啡无关、却以咖啡馆命名的书,聊的竟然是哲学

作者: 钰晨成长手记 | 来源:发表于2021-08-03 12:44 被阅读0次

    前段时间看了这本《世界尽头的咖啡馆》,和以往读的工具书相比,既轻松又神秘,不过也还是有那么点老生常谈的意思。

    换了个吸引人的开头来讲“大道理”,不过好在篇幅不长,全书一共才5万字,所以一口气读完也没什么压力。

    我实在不想用过多语言来复述作者和这个神秘咖啡馆偶偶的奇妙经历,以及书中出现几个重要人物,因为其真实度确实不太容易赢得读者的好感。

    在动笔写这篇文章之前,我也看到不少读者毫不客气地评价书中的内容为鸡汤。我倒没有觉得反感,但像这样通过对话来对“深度思考”展开讨论的形式,我还真是第一次见到,有那么点不适应吧。

    按照书中的描述,作者是在逃离城市重压生活的途中,偶遇了这家所谓的世界尽头的咖啡馆,其实书中的内容和咖啡馆没有任何关系。

    这家咖啡馆的菜单背面的三个问题才是全书的核心内容:

    ① 你为什么来这里?

    ② 你害怕死亡吗?

    ③ 你满足吗?

    在探讨核心内心之前,我想针对书中提到的几处对我有启发意义的关键点,简单做个分享。

    你的时间都花在什么地方?

    故事一:海龟因为懂得在大海中划水需要适应海水的运动规律,所以在当海浪与海龟前往的方向不一致时,它会浮在原地,为自己积攒能量;这样等到海浪和它前往的方向一致时,它就可以用保存下来的体力高效向前游去。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并不是没有目标,而是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要么已经折腾得筋疲力尽,等到时机出现的时候,你早已没有了继续前进的动力和能量;要么就是一直在不合时宜地浪费着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最终迷失了方向。

    作者在这算了一笔账,假设从他大学毕业(22岁)开始,如果他活到75岁的话,在未来的53年内,每天拿出20分钟查看邮件或是浏览网页,那么他光是在这一项事务上,就会累计花掉一整年的时间。

    我们可以试想一下,每天只浪费掉20分钟时间的人占了几成呢?更多的人则是每天根本不会去量化自己的行为,根本搞不清楚自己每天在做什么、做过什么、以及把时间花在了什么地方。

    你也认为等到赚够了钱才能享受生活吗?

    故事二:商人在度假期间遇上了一个无比开心满足的渔夫,于是通过聊天得知,渔夫的生活就是每天和妻儿一吃早饭、送孩子上学、接着自己去打几个小时鱼,只要捕上来的鱼够全家享用,他就会回家了。晚餐后他会和妻子一起一边散步一边看孩子们游泳。如果捕上来的鱼多了,他都会直接选择放生。

    商人认为渔夫应该把捕鱼的时间延长至全天,把时间花在赚钱上,等未来赚够了钱再享受,很遗憾他的这番言论并不能劝服渔夫,因为他遇上的渔夫眼下就在过着每天都很享受的生活,那么为什么非要等到所谓“退休”的那一天再来享受呢?

    换言之,渔夫的需求非常明确,他想要的,就是每天和家人在一起共度时光的、对物质需求极低的生活方式。而绝大多数人为什么会像商人一样认为只有赚够了钱才有资格享受生活呢?是因为他们的物欲不容易得到满足,所以才会认为自己在“退休”状态来临之前,是没得选的。

    殊不知,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是自己的选择,只不过这些选择比较被动或是下意识而已。

    你敢于承认你的生活方式是自己选择的吗?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你要清楚,某样东西是否能让你的生活更圆满,由你自己说了算,和别人告诉你它圆不圆满无关。”

    人们之所以会下意识选择看起来光鲜亮丽的生活方式,是因为他们在追求广告商、明星或者成功人士所展现出来的某些特定的场景、侧面等等,仿佛拥有了他们定义的生活方式中的某种物品,你也可以距离成功更近一点,而实际上这只是一种假象而已。

    但是想要过上和别人差不多的生活、开上和别人差不多的车、住上和别人差不多的房,就需要赚更多的钱,才能满足这不断升级的物欲,于是工作、赚钱的目的变得特别明确,只为了满足一直在升级、可能永远都满足不了的那份物欲。

    矛盾的是,因为赚钱的欲望越来越无法满足,所以他们只好跳槽——赚更多的钱——扩展圈子——升级欲望——继续换工作等等,在这样的循环中,他们不满意的不只是赚的钱不够多,还包括工作不够好、人脉不够优质、压力无法缓解、情绪无处释放等等。

    于是,在这样的攀比心态中,他们变得越来越不开心,甚至完全搞不清楚自己的每一步是怎么迈出去的。

    存在的意义: “你为什么来这里?”

    聊到这,我们就需要引入提到咖啡馆菜单背面那个神奇的问题了“你为什么来这里?”。抛开咖啡馆这个特定场景,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问自己这句话“你为什么来这里?”

    其实这本质上是一个哲学问题,即你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在书中简称为PFE(Purpose For Exsiting)。

    结合前面我们讨论的那几个问题,你认为你的存在意义是什么呢?你是否思考过这个问题呢?

    事实上,一个内心时刻都非常清楚自己在做什么的人,是必定经历过这种深度思考的。

    书中的重要人物之一安妮提到,原本她就过着那种持续升级物欲、但内心却非常不开心的生活。当她把精力全都放到自己想做的事上时,“你为什么来这里?”这个问题才逐渐得以清晰。

    而一味为了他人或是社会定义的那种成功所做的事情并不是每个人内心真正想做的事。

    也就是说,为了实现存在的意义,我们才需要挖掘出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比如能同时感受到满足感、价值感和自我实现的事情,而不是单纯过上差不多或者和别人一样的生活。

    你害怕死亡吗?

    这里的死亡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死亡,而是一种结束的状态。比如一天总会结束、一株植物总会经历枯萎等。

    这其实就象征着“死亡总会离我们更近”。因为有这样的思考,所以人们更加没有理由荒废时间和精力。

    人们需要把握有限的时间、精力和机会,去尽可能多做一些自己认为能够实现PFE的事情,那样当死亡临近时,人们才不会被遗憾和恐惧所淹没。

    不少哲学家一辈子都在练习如何摆脱对死亡的恐惧,其实在人们潜意识里,对时间的流逝的确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

    否则人们为什么会因为工作、健康、人际关系等各种事情的进展不够顺利而导致失眠呢?为什么人们总是要在临睡前辗转反侧、胡思乱想呢?

    因为眼下“这一天”就要结束了。

    我们经常会在影视剧中看到人在临终前为各种各样的遗憾而懊悔、忏悔,或是生了一场大病后突然性情大变等等,这样的人物描写是有生活常识做基础的,人距离“结束”(死亡)越近,那份恐惧也就越明显。

    作者认为“如果你已经做成想做的事,或者每天都在做想做的事,那就没有理由害怕失去做这些事的机会。”

    什么意思呢?既然我们都恐惧死亡,那么何不在死亡来临之前,就清晰地活出自己存在的意义,以及搞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什么样的人生,每一天究竟在做些什么?

    你满足吗?

    其实关于PFE的问题,我自己还有另一层思考,那就是:我遇到的每一件事,为什么会来到我的面前?

    而关于上一个问题,我也有另一层思考,那就是:这些事情,以什么样的方式结束,我才不会后悔、遗憾或是恐惧结果?

    所以关于“你满足吗?”问题,我的思考是:每一件事,我需要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以怎样的方式去参与,我才不会太在意结果?

    也就是说,每件事怎样面对、怎样处理、处理到何种程度,“我”才会产生满足感?

    我们的每一天都会发生很多事情,我们经历的每件事,我们都会以尽力或不那么尽力的方式参与其中。有些事你留下了遗憾,也有些事你拼尽了全力。

    那么拼尽全力的事,你尽兴了吗?那些本该尽力参与、但你却没有全力以赴的事情,你对其结局的到来焦急或恐惧吗?

    换言之,你对自己对每一天中的每一件事的处理方式,满足吗?

    弄清楚自己存在的意义,接着为了实在这个意义,为了练习面对死亡时能少一点、再少一点恐惧,而把余生的时间和精力都拿来做能实现这个存在意义的事情,也就是安妮所说的自己想做的事情,这不是这份满足的来源吗?

    就像渔夫的故事一样,他选择了低物质的生活方式,所以他连多捕上来的鱼都不需要,那么对他来说,实现PFE的目标自然就没什么难度了。

    随便聊聊

    作者在书中提到他在逃离现实生活的那天,好巧不巧地遇上了这家原本就不该出现的咖啡馆。

    如果他内心没有对物质极高的欲望、没有无法缓解的压力,就不需要逃离了,那么也就不会在逃离的途中遇上这家咖啡馆了。

    更不会看到菜单上那三个问题:“你为什么来这里?”“你害怕死亡吗?”“你满足吗?”

    很多人都盼望着多赚钱,等到赚够钱了就可以“退休”了,可是物质欲望的持续升级,只会让他们一直赚不够钱,钱一直不够花,那么永远也没有真正能够享受的那一天的到来,因为可能一辈子都“退不了休”。

    所以我们需要提前思考这三个终极问题,好让未来有清晰的思想和行为来引导我们做自己想做的事,过上自己选择的生活,为了实现那个存在的意义而全力以赴活出自己能够掌控的人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本与咖啡无关、却以咖啡馆命名的书,聊的竟然是哲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wmve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