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感

作者: 格小竹 | 来源:发表于2018-07-20 20:01 被阅读0次

    仪式感,初接触这个词的时候想到的是礼。最先跳出脑海的词儿是周礼,虽说传自周公姬旦,不过后世考证,多数认为是春秋战国时期后人编辑而成。

    记得第一次参观陕西宝鸡的青铜器博物馆,通过青铜器可以明显看出先人的层级,吃饭的器皿讲究的很,吃食也分的清楚,老百姓不能吃肉,王和贵族吃的肉也不同。

    论语在“八佾”讲的也是维护礼的现实意义,开篇即抨击鲁国正卿季平子,居然整了八佾舞于庭,太过分了,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用二佾。季氏为卿,只能用四佾。此现象存于春秋末期,所代表的不言而喻。

    随着时代的变迁,每每处于时代更迭之处,有些事儿虽然可能已然不是事了,不过有些事还得当事对待,虽然一般人是不大清楚的,随着档案的解密才知道,总有些礼还是不一样的。

    置于自身体会到的仪式感这词儿和“礼”划上等号,是在小学一年级的记忆最早最深刻之时,通过少先队员的入队仪式感受到的,我上小学时还是五岁半,没有达到入学的规定年龄。

    那么小的时候记忆是比较模糊的,时间先后经常混乱。之所以这段记忆如此深刻,是因为自己是最后一批进入少先队的。因为接受的教育,早早知道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为了早日进入共产主义接班人的序列,好像表现的挺积极的。可能因为双百分考的不够多,可能上课纪律有些散漫,反正第一批加入少先队员的是我的同桌,并不是我。

    还记得第一批加入的小伙伴还在全校大会上集体宣誓,唱歌,佩戴红领巾!鲜艳的颜色和慷慨激昂的歌曲,记忆深刻。

    到了一年级下学期的期末考试前,有一天班主任宋老师通知,还没有加入少先队员的同学们一块去学校的大队辅导员处,集体加入。难以置信的喜悦让我们欢快的一窝蜂冲向少先大队队部。放了学,戴着鲜艳的红领巾,傲娇的不是一点点。

    小学还赶上了五年制最后一班车,当年自己还以为小学就应该是五年制,直至毕业之后才发现,原来之前就有六年制。后面比我低一级的还是六年制,原来自己的小学时光是一个浓缩的时代。

    到了中学时代,可以加入共青团组织的时候,需要撰写入团申请书,认真的写完之后。还让妈妈把了把关。到了填写志愿书的时候,每个字更是一笔一划的端庄。至今还记得入团的时间是1989年12月14日。

    参加工作之后第一次写入党申请书的日子已经记忆模糊了,思想汇报一个季度一报告,这样写了几年,才终于被党组织列入考察对象。而那些年从部队复退工作的同事们,据说在入伍以后入党颇容易,还小小羡慕了一把。

    其实,仪式感就是干什么事就要有干什么的样子,尊重自己当下正在干的事。好比朋提醒我,吃一碗羊肉泡馍,馍要手掰才是对这份美食起码的尊重。盲目图快用机器掰馍,是很没有仪式感的行为,这样一想,十几年如一日的图快,的确很对不住一碗泡馍,进而对不起自己的银子,更对不起每月辛勤的付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仪式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woqm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