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回乡小札记》(十三)融入乡音

《回乡小札记》(十三)融入乡音

作者: 贾宋海纳百川 | 来源:发表于2022-05-15 11:56 被阅读0次

                          《回乡小札记》

                      (十三)融入乡音

                            作者:徐志海

        7月14日中午,我坐的大巴客运到达了老家贾宋。在老家这几天里,几乎没怎么在家里吃过饭。从外地回来,好多老乡、同学一见面就相互寒暄,问长问短。谁谁谁乃个小屁孩小时候怎样怎样的调皮,谁谁谁现在过的怎样怎样的,等等。不管怎么絮叨,真挚与热情都脱离不了乡音未改。

        屋里多年没怎么收拾,乱七八糟的锅碗瓢盆收拾起来又很麻烦。一到贾宋,我就先来到四姑家住下。四姑家靠市场又在车站旁边,有门面房,做着水果、寄车、旅社的生意,从任何方面上来说住在她家都很方便。尽管她家人口七八个,还是盛情的接纳了我。

        下午天气相当的炎热,老表带着我去观看了薛关小学,我用手机拍了好几张照片留念。现在的薛关小学和中学合并成一所小学了,我在这里度过了九年的义务教育。童年的记忆萦绕在心底,童年的乐趣幻化成梦影随风飘来飘去。

        小学大门紧闭,几近荒凉。我隔着门缝向里面望去,都变了模样。我不认识他们,他们也不认识我。小学门前的操场变成了农家菜地,地里的青萝卜长的硕大叶肥,让我想起小时候在园子地里拔萝卜的情景。

        菜地前面有一条呈白色的小路,直通到新建的小区里。我游园到了小区,这是几年前开发的新民小区。这个小区是以前我上初中时候的操场扩建而成的。

        这个小区里的人,绝大部分是我们村的有钱人住进去的。小区的建设与村里的建设相比,是相当规范化的。新小区像个新农村,以“园”为单位,园一栋、园二栋直到园七栋。“游园”两字写在小区门口的大理石上,很醒目。也许是设计者为了召唤“有缘人”而定“游园”。“游园”小区紧挨着现在合成的薛关小学。以前初中老师们的办公楼依然呈三层,屹立在耀眼的日光中。白色的石灰墙上,写着“百年成树,百年育人”。学生时代的歌曲,瞬间在我的脑海里响起:

太阳 太阳

给我们带来七色光彩

照得我们心灵的花朵

美丽可爱

今天我们成长在阳光下

明天我们去创造七彩世界

来来来来来

…………

        出了小学往前看有一条大路,宽宽的,是我们村东头“丫”字型路口通向省道的主路。主路和省道夹角处,一排门面房坐落有致。方圆三五十里地,基本上都是做果木生意的。这些商户其中做棺材生意的最为火爆,经营树木瓜果生意的次之,做本地特色小吃烧鸡、烤鹅生意的也招揽不少回民顾客。等等。这条路致富了多少人家、惠济了多少民众,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他象征着小小的贾宋经济活跃的生命干线。

        我想以后,应该会有更多的生意链形成在这条省道上。未来发展的方向都还应该在这条省道上,无论它畅通与否,这里都形成了它独有的特色。“木头行,棺材铺”是这一带最有名的行当。

        作为家乡的一员我预祝家乡的生意产业链越做越好,越做越兴隆。

        表哥用电动车带着我,他不厌其烦的给我介绍这个讲解那个的。偶尔他也说些我认为听不懂的话。比如说,这个事你知道不知道。我说不知道。他却说,你真是外气,贾宋街人都说知道是“鸟西”。

        “你鸟西不鸟西!我鸟西。”我学着老表教我的老家话重复着:“知道是鸟西。”

        “咱贾宋街人,说话都有个翘舌音,话尾好带个儿字。”我听着,仔细点头。表哥他孜孜不倦的讲解。我说:“你鸟西我们驾校在哪儿吗?”老表眉心一动,惬意道:“嗳,这就对了,鸟西。走,我带你去。”

        “好嘞!走。”

        表哥又带着我去了驾校的训练场。我只认识一个前校友,他是去年来练车场兼职教练的————某大一学生,人称“表情包”。我认得他嘴角的那颗可爱而又滑稽的黑痣,看起来像个管家、师爷。我们寒颤了几句,我给他说明了来意:去年我考了科一就没再来驾校了,所以今年夏天特来把剩下的科目考完直到拿证。

        翌日,我就开始正式的来驾校学习了。我们的驾校场地不大,是露天的,但是硬件设施齐全,虽然试驾车和教练车都有些老旧,却不影响学员们每日早晚练车。

        驾校比邻向东的大道,畅通无阻交通方便。但是门庭并不若市。一个简易铁皮帐篷,一间简易铁皮房。驾校场地荒凉单薄,车子不能到过的地方杂草丛生。简易铁皮帐篷底下,分别坐着或站着不到三十个的青一色年青人。生涩的面孔,约摸十八九岁的少男少女。面对稚气未脱、九零二零后的小生们,起初我有点拘泥。33岁的我还不会开车没有驾驶证总感觉羞涩,和这些年轻一季的人们在一起练车,自己肯定比他们强。我应该感觉到无比的荣幸和自豪的,可是怎么也提不起自信来。

        练车闲暇的时候,我了解到这帮小年轻大多都是在校大学生或是刚刚高中毕业的学生。好生羡慕他们的青春学历啊,如果说再给我一次上大学的机会,我一定会好好把握住。可惜时光不再有了,过去的都过去了。时光啊,你什么时候能把我们这些留恋家的人的旧时光都再捞回来,给我们呢?有一种花,开一次就结果,而我是无花无果。

        直到今日,我在驾校练车场练车有13天了。在这将近半个月时间里,我从起初的不善于沟通,到走向他们、和他们“融入”、“打成一片”。我深切的感受到,当你想融入到一个群体中,你必须要和他们沟通、聊天、分享心理和个人经验,甚至是家长里短、刨根问底的寒暄。互相得到彼此之间的信息,通过交流和了解对方,才能把自己融入到他们里面。在驾校练车,和来自不同村镇的学员相处就犹如和自己天天见面的同事一样,来有“问好”去有“慢走”的暖心话语。这种接地气的行为,在这段时间变成了习惯。

        多年没有见面的邻居们,我也是一一走走看看问候问候,毕竟都是以前互相帮忙乡里乡亲的邻居,乡音难断乡情难舍的亲友。我三十多岁的人了,十六岁离家从社会,什么人情世故、家长里短的,都懂。回家与人待物需要做的不能少,需要拜访的不能忘。如果你断了乡音之情,那么乡亲们自然都孤寡了你。在农村“混”,为人处世厚道才行的通。对于我现在这个岁数的人,回到家也应该做一些礼尚往来知恩图报的事情。

        农村人特有的厚道就是接地气。三五好友、发小同学,聚聚会,喝喝茶,打打牌,抓抓阄,成个酒友牌友啥的。其乐融融。

        前几天我们几个小学的同学聚了一次会,场面不大也不尴尬,都很随意也很随性,几下推杯交盏后,大家都开始絮絮叨叨起来了。

        有买房子定居在外地的,有在外地务工的,有在武汉做生意的,有在长沙做饼子的,有在云南上班的,等等不同工作。不同生活境遇造就了他们不同的工作种类。

        我们小聚在一起不是为了吃喝酒醉的,而是人到中年恋家恋友恋发小的情结。这种非比寻常而又特浓的情结,是一种友谊体现。

        看得出同龄人的我们,都有一个发财梦、老板梦、致富梦。不管是在外地的或者是在老家的,都怀揣着一颗争先恐后、积极向上、努力过上好日子的赤子之心。

        在这个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融合的当下社会里,我想我们只要有决心和信心,有独到的眼光和魄力,努力去干、去拼,未来都不是梦。有梦想者,了不起!

        我总是认为,我们这代人都有雄心壮志与奋发图强的魄力。虽然现在人们都喜欢也习惯外出务工或者创业,只要融入这个社会群体里,都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二十多年过去了,我们的同学发小们,都成娃他爹和娃他妈了。那些年的青春少年们都长大成人了,都有了自己完美的家,都有了各自属于的事业了。

        时光飞逝,清净如流。农村人的接地气,让我看到了淳朴。回乡品咂,融入乡音。

2018.7.27书于老家贾宋

2020.9.3修改于十堰集团学校食堂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回乡小札记》(十三)融入乡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wovu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