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霜降,天气逐渐变冷了,苹果入库,柿子成饼,黄叶落地,红叶四飘,田间沟壑到处是树叶。曾几何时,这些树叶却是人们冬季取暖的主要原料之一……
树叶落地那个年代的冬季和现在比起来,有天壤之別。冬天,家里的窗户上贴着麻纸或报纸,好一点的是一块薄薄地玻璃来阻挡风寒。门也是四面透风,西北风吹来时,直进直出连“呜呜”的声音都没有,只有受到风吹时地“咯铛”声。好一点的在隔间墙门上或炕沿围墙上吊个棉门帘遮风挡寒,保证炕下和炕上的温度。就这样,也常常身下热烘烘,脸上冰凉凉。早上起床后,放在炕下面的尿盆结冰不能倒是很正常的事。每到冬季,除生产队分的棉花柴、高粱杆、芝麻杆外,树叶也是取暖的主要材料之一。常常早上睁开眼睛不见母亲,天亮时分,才见她背着一条废炕单或废布料做成的,比她大近一倍多的一个很大很大的布袋,里面裝满了杨树叶,手里拿着一个竹耙子,从外面回来。那时候,村里都有老贫协组成的护林队,他们负责机耕路两边杨树、桐树的除草、修剪和保护,正确称呼是“护林员”。你想拾树叶,就必须在一夜西北风刮过后,天蒙蒙亮起床到地里去搂、拾。否则,便被他们清理成堆后装袋拿回家或在路边烧掉,再或着就是被其他人拾去,你只能到更远的地方。搂树叶、柴禾和麦穗的耙子有两种,一种是搂麦耙:它一般用粗铁丝做成,一米多宽,用两根不足一寸的四方木条,间隔一尺五左右横摆上。一根为底,固定铁丝,一根在中间,固定着用铁丝制成的耙齿,中间竖插着的一根长木棍为手把,搂麦时把一根绳子挎在肩上,以便用力,叫搂麦耙。
搂麦耙小麦收割完,学生们拾过后,它才开始登场。由一个岁数大的负责,搂麦的只有两三个割麦年龄较小,拾麦年龄偏大,家里有搂麦耙的半大小伙干。因为比较大,除非在整块地拾树叶时使用,一般情况下因为不方便,是不会用它的。而竹耙是专门拾柴禾用的:把一根一把粗两米多长的竹杆,前端一尺多长的部分,剖成十几个两厘米的条片,再把梢上弯成一寸多的勾,就成了耙子,耙子中间再横插几个竹片起固定作用,它是搂树叶的专用工具。霜降后,西北风一吹柿树叶、桐树叶等都落下了。小伙伴们合伙到地里,选择树较多的地方,各占一块地盘,把树叶搂成堆。然后再互相帮忙,把它装进专门缝制的大布袋里。只等布袋装满,伙伴们才开始玩耍。锅灶一般不用树叶烧火,它常常是在烧炕时,棉花柴、芝麻杆或其它硬柴燃烧快尽后,才被塞进火炕里,大家叫称它熰(ou)火。树叶燃点相对低一点,在明火上面慢慢燃烧,使炕的温度保持时间更长一些,一些文章中的袅袅炊烟,在冬季难免就是正在燃烧的树叶形成的……
竹耙子现在天燃气已进村入户了,曾经的土炕大多数换成了双人床,少数土炕上也安上了水暖,整个家里用天燃气取暖。为保护环境,生火烧炕已成了过去。城市街头,树叶更成了环卫工人最头疼的工作,雨雪过后沾在地下很难清扫。红红的柿树叶,成了一道可与枫叶媲美的靓丽风景,再也不会有人用竹杆把它从树上打下。特别是大面积的果树地,树叶成了有机肥,自动在树下沤化循环往复,为果树第二年成长再尽一把力,树叶熰火取暖已成了遥远的记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