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有恨横饥眼,茱菊无情对卧壶。近期写的一些文章有提过季汉阵营中存在大量荆州士人,如果从中选一位你会想起谁?大抵没什么人会提及这位,董和,字幼宰。
董和祖上本是益州巴郡人,但后来迁徙到荆州南郡枝江了,季汉阵营中霍峻就是他的枝江老乡。汉末的战乱改变了太多人的生活,有些人的生命戛然而止,有些人开始在这旋涡中周旋,也有些人选择远远避开,其中董和选择的就是带着宗族西迁到益州,那片战乱不那么容易波及的土地。另外,孙权征讨皖城时曾经抓了一个董和,与本篇谈及的这位没啥关系。
既然跑到了益州地界,董和也就在益州牧刘璋治下出仕了,他被刘璋任用为牛鞞pí长、江原长,牛鞞属于犍qián为郡,江原属于蜀郡。随后他迁任成都令,这回是在刘璋近前了。注意,“令”和“长”是有区别的,县里有一万户以上才设县令,一万户以下的都是县长。
蜀地富贵,地方豪强大多锦衣玉食,同时还崇尚厚葬,这也导致了奢靡的风气。而董和担任成都令时并没有入乡随俗,反而试图移风易俗,带头厉行节俭,穿着粗布衣服,吃着粗劣的食物。县令董和都过着俭朴的生活,地方豪强们也不敢太过逾越,在董和的治理下这里的风气也逐渐改善了。
豪强们是不敢与董和正面冲突,但他们还是不想让董和再管着自己了,因此他们选择去找益州牧刘璋,要求把董和调到其他地方去。如果事情到此为止,也说不上谁胜谁负。但是百姓和官吏在听闻董和即将被调任巴东属国都尉时,足足数千人请求董和留任成都令,刘璋采取了折中处理,让董和多待两年再走。
后来董和迁任益州太守,凭借着多年的地方官经历,不仅深得民心,也获取了夷人的信任。等到刘备入蜀,董和被任用为掌军中郎将,杂号将军太多,光从官职上很难分辨其重要性。
就实权来看,董和与诸葛亮一起掌管左将军府、大司马府事宜。刘备作为左将军时,左将军府就是阵营核心,刘备作为汉中王时,大司马府就是阵营核心。刘备称帝前董和、诸葛亮两个名字还能出现在一起,等到刘备称帝后,就没有再记载董和担任的是什么官职了,而诸葛亮已经贵为丞相、录尚书事。
“先主定蜀,徵和为掌军中郎将,与军师将军诸葛亮并署左将军大司马府事,献可替否,共为欢交”——《三国志·董和传》
另一方面,刘备入蜀后分发了大量官职,任用董和、吴懿、黄权等人也有安抚人心的意思。董和再刘备时期延续了俭朴的生活习惯,他也是之前文章中提到“家无余财”名单中的一员,在位二十余载,逝世后家里也快揭不开锅了。
诸葛亮对董和颇为看重,两人共事过很久,诸葛亮对他的了解也应较为深刻。诸葛亮出任丞相后,就教导群臣要向徐庶、董和学习,在董和参与左将军府、大司马府事宜的七年中,只要有事情需要当面澄清,他必定前来告知,哪怕往返十次也在所不惜。因而诸葛亮最看重董和的品质,兢兢业业与知无不言。只是董和早早逝世,诸葛亮这时已经是“追思”了。
克勤克俭,德如羔羊。
看官如感兴趣,三国系列都在这里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