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这件事儿吧

作者: 我叫湿湿 | 来源:发表于2018-08-02 23:17 被阅读84次

    世界上公认好评的导演有不少,但毫无争议的、公认好评的、在世的导演,恐怕没有几个。先按下我的本命扎克·斯奈德不表(不然又要说个没完),就连诺兰这样的神级导演,也会有那么一撮“诺兰黑”去骂他故作高深秀智商。

    索菲亚·科波拉也属于自带争议的类型。前不久我看了她拍的《绝代艳后》,虽然我很喜欢她拿摇滚乐和洛可可风格混搭出的美感,但说实话,对于她的电影,如《迷失东京》、《牡丹花下》之类,我都是在轻微的焦虑与不耐烦中暂停好几次才看完的。

    究其原因,我认为小科波拉最擅长的,是由女性特征进一步刻画女性心理,而我个人比较喜欢的,则是那种性别模糊的特征,是个体摆脱性别对自身的限制之后、剥除了社会附加的刻板印象之后、纯粹灵魂层面的呈现——简单来说,其实就是审美方向不合。

    当我意识到这一点后,我就松了口气。我以前时不时会遇到这种情况,面对那些公认的伟大的叫好的作品与导演,我竟横竖看不出个喜欢来,于是不免担心是自己的审美太差劲,无法达到欣赏那些优秀作品的层次,并因此觉得自己太过粗俗无知以至配不上他们。但后来,我开始慢慢意识到,其实我心里很清楚那些电影好在哪里,我也完全可以用理论吹爆一部我并没有很喜欢的好电影,但是不喜欢就是不喜欢,我无法欺骗自己。这并不是我艺术修养的问题,这纯粹是一个审美偏好的问题。

    (好吧,其实严格来说,“喜好没有对错,但审美确实有高下之分”。这句话说得没错,但在我个人很清楚某个艺术品的缺陷与不足之后,仍然选择去喜欢她,这可真就是个人无法控制的审美范畴了。就像克莱夫·贝尔提出的艺术理论,艺术不是一个面对大众的观念,艺术,归根结底,是针对每一个个体而言的概念,那么一件艺术品是否可以称为艺术品,完全取决于你自己。当然,判断的前提,是你打开所有的感官去感受,去听取不同的意见——打住!扯远了)

    回到正题,我发现,评价一部电影,其实是有两个维度的:一个是客观上电影本身的质量如何,另一个则是主观上观众个人喜欢与否。

    你完全可以去喜欢一部质量其实不怎么样的电影,我就常常徘徊留恋于一些豆瓣6、7分的作品,并且给自己发明一套说辞来解释这种“7分现象”:那些高分的电影,大都是磨平了自己的棱角,去取悦市场上的大部分观众,因此可以得到大部分人的高分。但他们就像是那些批量生产的摆在超市里的货物,那些最能体现作品生命力的火花,则在一遍又一遍的精益求精中暗淡下去了,最终创作者自己的声音也淹没在大众的一致好评之中。这种优秀的作品,在光鲜精致之余,不免有些无聊与乏味了。而那些7分左右的电影,往往是粗粝野蛮的,他不一定十全十美,他可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硬伤,但创作者所表达的东西却是生猛地扑面而来,要正好还合了你的口味,那必然是一场劈头盖脸的灵魂冲击。而这种作品,在一部分观众极喜欢的同时,也必定冒犯了另一波观众,所以有人给五星好评,有人则给个两三星聊表敬意,中和之后的结果便是7分左右——这就是我观影多年总结出的7分定律。

    但尴尬的情况是,往往有人把电影的质量和自己的喜好混为一谈。面对经典佳作,勇气可嘉的上去一阵抬杠(“就我一人觉得《教父》不好看吗?”),你要是跑去翻翻他的豆瓣记录,准能看到他对着一部烂片尬吹。另一方面,对于自己不喜欢的电影,也不要一概归为烂片,要承认有些电影也许并不是拍给你看的,在微博上看到这样一段话说的就很好:

    一旦意识到这一点,那就请让我们互相放过彼此吧。

    而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把影评也分为两类:

    一类是影片报导,也正是现在大部分电影媒体所做的,其本质或是对电影故事的介绍,或是对幕后人物的采访。他们更多聚焦于,电影讲了什么故事,去解读创作者想表达什么。他们背后的发声主题是媒体品牌,这其中甚至会牵扯到一些商业上的利益考量。那么这种所谓的影评,其实更像是为大家提供一种信息资讯,而往往这些文章作者的个人意见是被弱化的。这些影评大都是很客观的评价电影(或有意识的引导观众),他们基本上观点会和大众一致(也差不多就是和豆瓣评分一致)。但这种东西看多了吧,就不免会觉得无聊,因为这是一张代表群众的大众脸,但看不到作者个人的观点与思考。

    而另一类呢,则是那些代表自己发声的独立影评人。他们写东西会更加自由一些,他们有权利去谈,“这部电影唤起了自己的什么感受?”这时,影评就脱离了依附于电影本身的报道性质,转为了影评人二次创作的范畴。而我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影评创作的开始——是的,影评并不一定是依附于电影的“配件”,有的时候,一篇优秀的影评本身就是一篇好文章,是可以单独拿出来欣赏的。

    比如,经常看我文章的朋友,可能都知道我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扎斯林”,扎克·斯奈德是我心目中最棒的电影创作者之一,我简直是把他当做神一样顶礼膜拜(说好了不谈,但还是没忍住)。但事实上我第一次去电影院看他的电影,《蝙蝠侠大战超人》,我是非常无感甚至还槽了导演两句的路人观众。但后来我看到了他的一些粉丝们写的电影分析作品,讲超人借着耶稣受难的形式对现实社会的隐喻、讲古希腊英雄的成长模式、讲片中那些美丽的台词与精巧的画面呼应、讲另类反派扭曲人生观的构建与崩塌……这些分析写的太好了,使我对电影/影评的认知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我从没有想过一部电影里竟可以蕴藏着这么大的乐趣。这时,我才慢慢品出这部电影的精妙绝伦,以至于时常拿出这部电影反复温习,仍能不时发现新的东西。现在这部电影在我心中已经是这个世界上美好事物的一个有力代表,因为他总是能带给我面对一些糟糕情况的勇气,并且使我打心眼里去相信一些积极的东西。

    于是我就想啊,很多时候,艺术的本质就是表达作者的个人感受与情绪,艺术对于观众个人的意义,不在于这个艺术品有多么多么牛逼,得到了多么高的荣誉,归根结底,对于观众来说,有意义的只能是作品本身留给你的感受,因此个人与作品产生的共鸣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些影评人套用再多的所谓艺术理论分析,也无法代替你自己的直观感受,再多的人去抹黑诋毁《蝙超大战》,也无法撼动这部电影曾打动我的东西;同样,再多影评人给你吹《2001:太空漫游》的好,你却只感受到两个半小时的漫长与煎熬,那也是白搭。

    照这个思路继续聊下去,我回想起在微博上关注的一些用户,他们不是专业的影评人,他们不会给你用理论分析一部电影有多棒。相反他们只是在谈个人对于一部电影的体验,但他们却说的非常富有感染力,几句话就说得你吃下安利跃跃欲试,这也是一种很棒的个人表达。比如我就是这样被安利了去读《美国众神》的原著小说,然后遇到了我特别喜欢的科幻小说家尼尔·盖曼

    而进一步来说,牛逼的影评人具有影响一部电影命运的力量。Roger Ebert说,真正的影评人能够影响电影票房,能够拯救一部冷门的好片,也能提携一个年轻的导演。这总让我想到《鸟人》里那个剧评人,她就是具有这种能力,一开始威胁主人公要给个差评毁掉他的戏剧,但最后却写了一篇文章,把主人公的戏剧捧上了各大媒体的头条。那么对于那些受众广的影评人,他们手中握有更高的话语权,就更是有责任去丰富观众对一部电影的印象与评价,而不是人云亦云的随声附和。这一点在我看来,我们国家很多一些所谓的“大V”做的还远远不够,这个行业的现有标准仍需有所颠覆。

    当然,我自认能力还没有达到自己所期待的程度,甚至在过去的半年里干脆一个字也没写(并且,我还要无赖的归错于《正义联盟》导剪事件带给我的伤害,是的,我到现在都还没走出这段阴影,我一直在逃避再一次对一部电影真情实感的投入那么多精力)。

    但现在我决定要move on了,再一次重拾对电影的热情,去分析解读更多我喜欢的、有意思的、可能并不那么优秀的、充满了缺点与争议的电影。而写这篇文章的初衷,也算是对我下一阶段写作影评的一种指导大纲,时刻提醒自己以最赤裸的态度去感受、去共鸣、去表达。

    一部电影得到的总体评价,终归来讲也只是大数据的汇总,你手中仍握有主观评定一部电影的权利。因此,放下对主流媒体对电影评价的执念吧,你所需要做的只不过是打开自己的所有感官,去认真感受创作者的表达,而后你能跟随电影走多远,则交由作品来决定吧。

    今天先到这儿吧,有空咱们接着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林曦一一:很多人表示喜欢老塔电影,其实未必看得懂诗意电影。
      • 影君子M:我也想过这个问题,不过赛人老师的例子很好:很多人认可《红楼梦》是伟大的小说,即使他一页也看不下去,但一面对电影,每个人都觉得自己能说上两句。

      本文标题:影评这件事儿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wsev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