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念要看车的时候,在BBA中,心理上天然就是倾向于BMW的。一来是名字一听就得劲,宝马自古以来就能跟座驾有着文化上的关联。二来,一向以操控著称,这与自己对车的驾驶乐趣要求,也是吻合的。可是,第一次出去看车,差点定下了一辆奔驰。这里面的故事,也想从一个产品人的视角,看待用户购买决策的底层逻辑。
到现在我还记得,那一天试驾BMW和BenZ,销售员给我的不同感受。
那天是周六,如约按照与宝马销售约定的时间到店。9点不到的时间,店里也没有多少人。销售先录入了信息,拿了我的驾照去办试驾。按理说,应该很快就能上车试驾了,可是这一过程也弄了差不多半小时,销售行色匆匆的跑前跑后也不知道在忙些啥。
上车试驾,在车上销售做了简单的产品介绍,讲的很抽象,给人的感觉就是:宝马很高级的,不用我多少你也懂的。试驾道路上,演示了地板油+急刹车。show了一把动力和制动水平。试驾路线几乎是被催着开完的,等红绿灯的时候,跳绿灯就提醒我,可以过了。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多的产品亮点介绍和沟通。快结束的时候,问我们是近期要买还是先看看。然后,就结束了。
这一趟试驾下来,车是个好车,就是这销售不太行。给我的感觉很着急的样子,不知道后面还有急事还是怎么的。对产品也不是太了解,我问道这个车地盘高度多少时,给我的回答竟是,没量过。
试驾完后,心里感觉有点怪。毕竟,试驾是提前预约的,按理说销售都会提前安排好,怎么会感觉这么忙乱呢?一下子,对车的兴趣都减了七分。我们转身去了隔壁Benz 看看,这是计划外的。
对比起来,销售员的反差就太大了。
家人一眼上了蓝色的E260L。销售跟上来,先是静态介绍,讲了几处听起来很人性化的设计细节。我们一下子提起了兴趣,随口问了问现在可以试驾吗?毕竟隔壁家是提前预约了,才安排上的。这个销售爽快地安排了试驾。
试驾的时候,我感觉5米多的车身,会不会比较难开啊?结果,在红绿灯口,在掉头时,销售特意给我讲了一下掉头的转弯半径其实也不大。这么一说,感觉这部大车,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开。
试驾中家人问起,高速时,车内会不会吵?销售就临时改变试驾线路,让我们上高架看看,80码车内是啥感受。
自动泊车功能,先是演示了马路边侧方位停车,试驾结束在停车场又演示了倒车入库。平时常见的侧方位停车和倒车入库都体验到了。
这一轮试驾下来,先不说车怎么样,对销售的印象就非常好。原本没有计划来看的Benz,经过他这一介绍一演示,感觉也挺好的。再加上一些设计细节,在他的讲解下,瞬间觉得处处都体现匠心。家人和我都心动了,再想到再BMW的试驾经历,差点就拍板定下Benz了。毕竟是大件商品,之前也对Benz没有做过多了解,还是要再多了解一些信息,以免冲动做下不合适的决策。我们让销售给出了报价,表示会回去仔细考虑一下。
现在来复盘这件事,作为产品人,不免有一些思考:同档次的产品,哪些东西会显著影响用户决策?
1.产品本身,就是打开用户心门的钥匙。产品中的特性,品牌的调性会占领用户的心智。宝马就是驾控,奔驰注重乘坐。产品的定位需要大量的要素来支撑。宝马引擎雄壮的声音,过弯时的稳定。作为驾驶者,脚放在油门踏板上,宝马就是有让你深踩的欲望,奔驰就是让你从容优雅。我们的使用场景就是日常和周末偶尔出去撒个欢。这样一来,似乎还是BMW更适合。
2.如果用户对产品不了解,对销售的印象就会等同于产品的印象。差点定下奔驰,很大程度是同一天试驾遇到的两个不同的销售人员。如果我不是本身对BMW就有偏好,光看着两销售:一个销售是火急火燎,一个销售是倾听并反馈。要是那天就要把钱花出去,很显然,用钱投票,会选后者
3.试驾和产品对比,看起来是一种理性的衡量,但下定决心的那一刻,更像是一种情绪的锚定。横向对比可能不是为了便于做出选择,而是为了坚定已有选择。
好产品需要在产品设计阶段,创造更多能够打动人心的点,推高产品本身的势能,这是产品叫好的基础。
好销量需要在市场营销,销售环节让更多知道它的好,然后有心动的感觉。这是产品叫座的基础。
为了让更多人乐意掏钱,产品,营销,渠道,要形成强而有力的铁三角,实现商业成功。
![](https://img.haomeiwen.com/i10219035/454cbcdc55482a1c.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