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种一种行为,培养一种习惯,养成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严谨的做事习惯培养,从小事开始进行习惯培养,让孩子们在小事情上面不马虎、仔细、认真的对待。
教育是“把学生当成一个成年人来看,把学生当成自己孩子来教,把学生当成一个有完全话语权的人对待”,这样以来学生们不仅会收获表象的分数,而且收获内在的品质。
教育就是尽心工作,静等花开。习惯培养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有一个“21天效应”就说明了习惯养成的过程。
在行为心理学中,人们把一个人的新习惯或新理念的形成并得以巩固至少需要21天的现象,称之为21天效应。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动作或想法,如果重复21天就会变成一个习惯性的动作或想法。
习惯的形成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7天左右。此阶段表现为“刻意,不自然”,需要十分刻意地提醒自己。
第二阶段:7-21天左右。此阶段表现为“刻意,自然”,但还需要意识控制。
第三阶段:21-90天左右,此阶段表现为“不经意,自然”,无需意识控制。
21天效应是比较理想的习惯形成过程,实际中由于外界多种因素的影响,过程要曲折的多。教学过程中由于一个班群体的多样性,大家之间的互相影响,要引导孩子养成一个好的习惯持续过程要复杂的多。
①值日生
值日工作一:擦黑板
值日工作二:收拾讲台
②捡垃圾
③桌面物品摆放
④着装
个人礼仪包括:仪容、举止、表情、服饰、配饰等5个方面。在个人礼仪中,应当遵循两个原则:“三应原则”和修饰避人原则。所谓“三应原则”就是应事、应己、应制。应事,就是考虑自己所处的环境场合,符合一定的礼仪规范;应己,就是根据自身的一些条件,如身高、体重、肤色等,遵循个人礼仪规范;应制,就是根据所处环境的风俗习惯、文化底蕴等表现出合适的个人礼仪。
众所周知我们学校对于孩子常规要求很高,从生活细节入手严格要求孩子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发饰、服饰都有相应的规范。但是我们的孩子由于处于青少年时期,自我意识要膨胀一些,总希望自己能够与众不同,想方设法的体现自我。
发饰
男孩子们的头发有相应的标准,不允许奇异样式,但是我们的孩子就会有一些方法偷渡:染色、头上推子、烫发、剪不短等等。女孩子头发也不允许染发、烫发、尽量马尾辫等等,马尾辫才是青春的标志,青春的活力是随马尾辫飘荡而飞扬的。
服饰
我们有当季的运动装和正装,其中运动装特别是下装就比较宽大,我们好多孩子觉得大裤脚秀不出大长腿,所以就私自的把运动装的裤子拿去改成了秀腿棒棒裤;上衣也拿去把拉链改成扣子,并且也改小;还有在衣服上写字、划各种符号。
还有同学在手臂脚踝颈项上贴各种粘贴纹身……
每天固定到班时间就上午大课间,下午午间新闻,其余时间都不一定会到教室。有些孩子就抓住这个空挡换上自己的衣服,为此在孩子们上课我去看课堂时,就专门注意那几个特别爱换衣服的娃娃,看看情况,每天大课间做操,在操场里面站队时检查孩子们的裤脚是否一致也是一个基本工作。
衣着最能够反应一个人的内在,一个群体的集体服饰发饰,就能够反应一个集体的精神,也可以反应出集体的管理者思想和管理理念。服装除了应己之外还需要应制,在每个群体中都有相应的要求,在每个时期都有我们需要遵守的规则,要想在规则下生活的高兴惬意,那就需要我们去顺应规则,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我们就是需要孩子们在这样的规范下,逐渐明白这是对自我的要求,内心需要这种规范下的自由,我们要把很多规范都变成习性使然,那我们的教育就成功了。
从规范向素质的转变,对于个人来说,意味着规则不再仅仅是一种外在强制,从而在某种意义上使人获得了真正的自由。按孔子的话来说,这就是“从心所欲不逾矩”。大家可能觉得这种要求太高,因为能达到这种境界的是孔圣人。其实不然。在国外,几乎人人都能做到这一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