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扔下书包就去摸手机。他妈妈说,邻居家程程,一回家就写作业,学习成绩班级第一名。你呢,回来就玩手机。不向优秀学习,净跟着几个游戏迷玩,时间久了你就真跟不上,没书读了......
心理学家说,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总拿自己孩子与别人比,会伤害孩子的自尊。
作为家长的你,支持哪种观点?
真的不能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比吗?《原因与结果的经济学》给出了答案,可以比较,但要具有可比性。这本书是因果推理的“入门的入门”,提出了极简因果推理的思考方法。只要你找准可比较的对象,就可以判断两个事物之间是否是因果关系了。
如果孩子是第二名,与邻居家程程的成绩差距细微,家长这样说,无非是希望改变孩子的行为习惯的顺序,孩子不会有压力,他可能会借鉴第一名的方法。家长达到了说服的目的。如果孩子成绩排在中等,家长拿程程做比较,孩子会觉得第一名那是不可能的,遥不可及的,直接举白投降。因为,仰视久了脖子也会痛。
一、我们为什么要把两个事物拿来做比较?
人类经常用比较思维对事物进行分类。第一种情况,两个不同的事物,差别明显,没有多少可比较的价值。好比,萝卜和白菜,人们自然把它们划分到不同类别。第二种情况,同类事物是否需要比较呢?太需要了。鱼种类很多,牛羊种类也很多,它们的差别是什么呢?了解这些差别,是为了更好地了解物种的属性,以更好地与它们和谐相处。还有一种比较很特别。那就是同一个事物随时间的流逝,为什么会发生变化?比如,种子发芽、孩子怎么才会更优秀......人类特别想学习和掌握各种规律,以更好地生活。但是,人类为了获取这些宝贵的经验,各种试错,各种艰辛,到目前为止,还有很多空白,或者说把不是因果关系的东西当做信条来遵守。比如,有人相信,生命在于静止,要打坐冥想;有人相信,生命在于运动,要跑步健身。你相信什么呢?
不要忘了,我们采取任何行动都需要花费可观的金钱和时间。偏信那些看似存在因果关系的“无稽之谈”,把它们作为行动依据,不仅得不到预期的成效,还白白浪费了金钱和时间。如果依据因果关系有效地把这些金钱和时间利用起来,我们获得满意的成果的概率也会更高。——P8前言。
看来,规律没拿容易掌握,因果关系也没有那么简单。
二、“因果关系”和“相关关系”的区别。
如果两个变量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当原因再次出现时,相同的结果也会出现,而不存在“纯属巧合”“混杂因素”或“逆向因果关系”。另一方面,如果两个变量的关系只是相关关系,那么就会存在“纯属巧合”“混杂因素”或“逆向因果关系”中的某一种情况。在相关关系的情况下,即使原因再次发生,也几乎不会得到相同的结果。——P9
判断因果关系,有三个要点,即是否属于“纯属巧合”、“混杂因素”、“逆向因果关系”。举三个例子就很好理解它们了。“温室效应的加剧导致海盗数量下降”这个因与果就纯属巧合,虽然统计图体现二者了明显的升降关系。
“混杂因素”。教练员怎样从身体形态方面去挑选好苗子呢?跳高运动员的身体形态一定要身高较高、腿长、小腿长于大腿。也就是说,从身体特征上说,没有一个单一指标可以决定跳高成绩,是受多种因素决定的。这时候,我们不能说,身高高的人,跳高成绩就一定好。因为身高和跳高不构成因果关系,存在其他混杂因素,比如腿长、大小腿的长度关系等。
“商业街的总收入”与“在美国获得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的人数”这是存在高度的相关关系,但是这不是因果关系。
“逆向因果关系”。警察多的地区,犯罪案件数量也多。但是,将警察多视为犯罪案件多的原因难免有些牵强。不如说,因为某地犯罪多发,所以增派了大量的警力。这样才更合理。这就是逆向因果关系。
判断因果关系,就是要排除上述三种情况。
三、合适的比较才会揭示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需要两个事件发生有时间先后。但是,A事件发生后,是否B事件一定发生呢?不一定。如何排除可能,变为肯定呢?人们想到了一个很直观的比较办法。
要证明因果关系的存在,必须对“事实”中原因发生后的结果,与“反事实”中原因未曾发生时的结果进行对比。
所谓“反事实”,是指假设未曾发生A事件,B事件会不会发生变化,会产生何种结果。比如说,有人在土地上用了某种肥料,结果棉花增产了。他兴奋地说,这个肥料使棉花增产了,他可以推销卖他的化肥了。但人们会质疑,是不是风调雨顺年景好,种子好,而不是化肥起作用了呢?假如时光可以倒流,那个人没有使用肥料,其他条件都同样发生了,这时候棉花的产量确实少了很多,没有用化肥的产量高。那就可以证明肥料对增产有效。这个思路就是反事实最幻想的情形。
你可能要抗议,我不是神仙,也不是剧作家,我不会“穿越”,做不出,看不到反事实,怎么办呢?要制造出与“反事实”近乎相同的可比较对象来。“比较”是否会造成伤害和损失,关键看是否具有“可比性”;不合适的比较,才是真正的伤害和损失的来源。弄错因果关系,才让人们花了冤枉钱,走了冤枉路。
这本书里介绍了随机对照试验、自然实验法、双重差分法、工具变量法、断点回归设计法、相似个体匹配法等六种方法。这些方法看上去很晕菜,但作者运用了大量的事例,让科学研究的方法变得非常容易理解。看完后,你对可比较的概念会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四、找不出可比较的反事实,就会被没考证的东西蒙蔽吗?
一般来说,在未能得到正确的反事实时,人们常会把没有因果关系的事项错误地理解为存在因果关系。
例如,各大网购平台出售某品牌天然矿泉水,号称取自某长寿村的水,销量特别好。为什么?购买的人,把喝长寿村的水就会长寿,当做因果关系来看待。再加上商家的炒作,这些期待长寿的人,很难抵挡这样的营销。
同样,卖房的吆喝核心升值地块的楼盘、暑期孩子的各种学习培训班强调的培养孩子学习能力、某某有机绿色食品如何促进你的健康等等,这些宣传铺天盖地,你中了哪些招?
如何培养可比较的习惯,提高识别因果关系的思维能力呢?
最简单的就是问对方和自己“如何、怎样”的问题。你如何证明你说的方法是科学的,你卖的东西是宣传的那样呢?
如果你手边有适合的条件,当人可以用简单的工具进行验证了。天热得可以在钢板上煎鸡蛋,真的可以吗?拿个铁锅试试就知道了。
很快你发现,你变成了一个不会轻易被说辞蒙蔽的人。
有了比较,你也不再是那个容易被伤害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