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评阅读书籍分享:取其精华(5)《说理》陈嘉映
很多哲学家们一方面似乎在讨论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范畴,另一方面却在靠一些明显错误的话来论证自己的结论。感觉资料理论与奥斯汀的批判联系于一批重大的哲学问题,奥斯汀通过语言分析对所涉事物进行更精确的考察。

日常语词的起点是基于词语实际用法之上,如果经由可操控的哲学方法做出异常论证,背离了基本语词的稳定用法,这种惊世骇俗的“学术成果”并未成功地为自己的道理提供论证,表达自己的困惑,应该用自然理解和平常的说法来提供支持。

自然语言对于概括的意义在于反思式地陈述现实,理论性地陈述现实。哲学是反思道理的学问,其核心在于考察那些无所不在的概念,如果根据感觉资料的理论来考虑问题,似乎是在试图让一个人说如何能证明你看到的物体是真实的,这个问题听起来和如何证明你的父母亲是你的父母亲一样滑稽。

感官感知用来概括五官之觉,主要接受外部世界传来的信息,其通常基于内感觉和心灵的对照。感觉、知觉这类词在生活中是把感官发生的事情和心里发生的事情连在一起说的,感觉区分内外,是可以作为区分真实、正确的感觉和错觉、幻觉的参考。

感官或感觉之间的差异非常大,像听绝、味觉、视觉的反应是会直接刺激到身体反应的,相对于触觉、痛觉等,它们是明显的感知。一切理论都在于划分现象与实在,感官资料理论借助现象与实在的说法,试图将有意义的真实现象和感觉去掉,是否属于扭曲了真正的事实呢。

证据—结论模式是法庭上认识真相的模式,也是科学认识真理的方式,这种认知方式把我们通常的认识——感知认识转变为通过外部的、公共的证据来认识。感官资料理论模式不能应用在感知领域,但是在生理—心理感知理论与感觉资料放到一起来对照会颇有教益。

生理—心理感知理论与感觉资料的共同之处只在于:的确错把物理学的诉求当做自己的引导,我们感知到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感觉资料。但是实际是我们需要从生活世界,周遭世界开始,我们直接看见,感知到的真理是不可能放弃的。
本文作者:尚钰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