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临近期终考试,上午12岁的儿子做了一套数学试卷,我自告奋勇给他批。
87分,成绩不高。问了一下难度如何,他说和课内作业、考试的难度相当。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个分有点低了。于是分析了一下丢分的原因。
有两类:
一类是看错题,问非负数他看成是负数,问一元一次方程,他看成二元一次方程,问大货车收费看成大客车收费。
还有一类是没考虑全,只分析了一种情况。
想起前一阵校评估考试,考的不好,也基本上是第一类的错题,有共性,需要解决一下。
便问他:“你觉得为什么总是看错题,答非所问呢?”
还以为就是简单的马虎。没想到
他说:“其中有两道题都是原来做过的,只是这次问法变了,原来问负数有几个,这次问非负数有几个;原来问哪一个是二元一次方程,这次问哪一个是一元一次方程”。
啊,原来孩子做题是靠记的吗?不动脑子?想到孩子最近成绩不稳定,可能和这个有关。刚想对他说,下次看题目要仔细些等等。
忽然想起几天前他和我散步时的对话:
儿子:妈妈,你知道吗?如果你对我说话是这样的:去做数学题吧,我基本上是左耳听右耳冒。
我:为什么呢?
儿子:因为你的话不具体,不能让我产生对应的行动。
我:那我应该怎么说呢?
儿子:你要是对我说,今天把“市北”习题册上一元一次方程的题做10道,那我就会听进去,就会有行动。
孩子说的对呀,如果一个指令或建议不具体的话,接收方就可能因为不清楚具体应该干什么而导致没有做或做的不对。
在职场中这种情况也很多啊,领导和下属也常常会有因为领导的指令不具体,下属不知道怎么执行而执行不利的情况。
所以这一次我要给出具体的建议和流程。
于是我就画了一个流程图给他。把题分为两类:如果是以前见过的题,先判断是否和原来见过的一样?题干部分、问法是否一样?如果是,正常做就是了,如果不是?再判断,题干不一样还是问法不一样?然后再根据具体情况作答。
然后我又告诉他,如果要取得好成绩这样还不够,还要把每道题中考察什么知识点抽象出来,形成共性的点,你在看题的时候不是看这道题,而是看这道题要考察什么?blabla...
没想到儿子继续对我说:妈妈,没那么容易,如果我每次都能做到像你说的那样,就相当于我大脑换了一个操作系统,改变操作系统哪有那么容易。
顿时无语。没想到他说的还真有道理。他这种学习习惯也已经有6年了,这6年中他都是拿过题来就做。现在让他拿过题先判断,然后再抽象知识点,再想想可能有什么坑等等,还真是相当于换了一个操作系统一般。
想起自己在练习快速阅读的时候,方法就五个字:因-概-扫-切-复,可是形成习惯却是用了半年读了100多本书才算形成。而且还是自己主动要学些的。更何况孩子是被告知要改变呢?
从知道到做到,再到形成能力,真的是有很长很长一段路的。
于是先把流程图默默贴在书桌对面的墙上,争取做到每天提醒,每天能在他的记忆中刻上一道,如果我先能做到每天提醒,再来看看他是否每次做题都能按照流程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