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理
心理专家如是说:那些网络消费背后的心理机制

心理专家如是说:那些网络消费背后的心理机制

作者: 中启心理咨询师公益联盟 | 来源:发表于2019-10-23 13:35 被阅读0次

网络时代,网购早已不是实体经济的一个补充,而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根据天猫公布数据,2018年双十一交易总额达到2,135亿元。民众剁手、商家备战、平台狂欢,各种玩法眼花缭乱,媒体上充斥着对网络消费业态的剖析和解读。那么,从心理学角度,又可以有哪些视角与解读呢?我们的消费习惯只受业态与营销的影响吗?这背后有哪些无意识的心理机制呢? 

我们邀请中启心理咨询专家赵冬杉老师来跟我们一起聊一聊。

主持人:如今网购如此火爆,除了生活所需外,应该也会有很多心理方面的需求吧?

赵老师:是呀,比如通过购物来缓解焦虑就是一个不错的途径。

主持人:我们发现了一些与消费行为相关且很有意思的问题,比如有些人很喜欢网购的付款环节,付款那一刻会觉得瞬间松弛和安定,焦虑情绪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而当焦虑情绪再次袭来时,就又产生了消费的冲动。这里面的心理动力是什么呢?

赵老师:喜欢付款其实就是喜欢消费,总想买东西。这个心理动力可能要追溯到早期喂养关系,如果婴儿期母乳喂养比较少或者妈妈对宝宝需求回应不够、不及时的话,当孩子成年后有些力量时,就会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来主动表达需求,消费就是表达需求的方式之一,通过消费获得确认感和控制感的满足,同时钱花出去后也有了可见的收获,从而获得心理上暂时的慰藉。

主持人:喜欢消费也只是表达方式之一,是否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赵老师:是的。

主持人:还有些人很喜欢拆快递和标牌的感觉,拆开撕掉的那一刻感觉特别爽,这是为什么呢?

赵老师:拆、撕扯这些动作是带有破坏意味的行为。从这些有破坏性的行为中获得满足,很可能因为他/她的妈妈是一个自我中心化的人,对孩子的需求不能及时回应或者回应有限,那么孩子就会通过各种方式来获得“有力量的”、“破坏性的”、“有成就感的”自我满足。通过破坏性行为,释放“我是可以的”、“我是有能力的”这样一种需求和焦虑。

主持人:当妈妈“不允许”或“不回应”的时候,孩子通过破坏一些可以破坏的东西,释放自己和满足自己,是这样吗?

赵老师:是的。

主持人:还有个有趣的问题,有的人会在快递员呼唤自己名字的那一刻感觉满足,这又是什么样的心理需求呢?

赵老师:这种情况往往是在抚养过程中妈妈比较忙,对孩子陪伴很少,那么孩子感受到的孤独感就会深埋在心底直至成年。当有人呼唤自己的名字时,孤独感得到暂时的缓解。同时,因孤独感带来的焦虑情绪也会伴随始终,所以这样的孩子做事始终会比较焦虑,无法集中注意力专注地做一件事。

主持人:现在市面上有很多以改善孩子专注力为目标的训练课程,会对孩子的专注力有帮助吗?

赵老师:帮助是可以有的,但要了解孩子的“不专注”他的内在动力,如果养育方式不改变,只逼着孩子训练,不会有根本的改变。

主持人:希望我们做父母的都可以有机会了解到这一点。在购物过程中,我们还会发现,有些人买东西非常挑剔,各种不满意,买完也经常要退回去,这是为什么呢?

赵老师:有这样习惯的人,妈妈很有可能是自恋型人格,对孩子的需求缺少理解能力,而且很严苛。孩子被逼着要去理解妈妈,于是成年后就形成了过分追求自我满足或对人对己高度严苛的性格。

主持人:确实如此,会发现有的朋友看起来生活能力很强,也能够获得物质水平和社会地位,但是内心总是无法真正的轻松和快乐起来,人际关系也总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状况,可能就是这样的成长环境造成了这种现象吧?

赵老师:是的。

主持人:还有个很特别的问题,有的人买东西喜欢包圆儿,喜欢买整套,总之要“集齐”,这是什么情况呀?

赵老师:包圆儿、集齐的行为背后是要把别人可能会感兴趣的,自己都要收敛回来,把它买完,这表达了人对于完整感的需求。这样的行为习惯,可能是跟父亲在自己内心的形象反差比较大有关,一方面父亲是有成就的,一方面又让孩子感觉父亲力量不强,这样孩子对于成就的完整感就是缺失的,这样孩子成年之后,就会通过不断地拼凑、包圆、集齐等种种行为,去获得“成就”和“完整”的自我体验。

主持人:您说到成就体验的时候,我想到那些收藏家,他们好像就是在做这样的事情?

赵老师:是的,所以我一直说看似是问题,如果能够好好利用起来,就会变成自己的专长并且发挥出价值。就好像收藏家们,把拼凑、包圆、集齐这样的特质充分地发挥出来,为人类文化做了贡献,也成就了自己。

主持人:如果可以多角度看待那些所谓的问题,也许就可以变“废”为“宝”呢?

赵老师:是的。所以说,我们做心理工作并不是要把那些所谓的症状改善成什么样子,而是一个变废为宝的过程。很多行为习惯我们不知道怎么去理解,就会困在自己的“局”里走不出来,不断地重复体验。而心理工作就是通过彼此的探讨和互动,让我们可以从多角度去认识自己,去探索该如何调节和自我利用,把自己有效的运转起来。

主持人:做到恰当地利用,合理地节制。

赵老师:是的。

主持人:那么一个人停转的部分如果找到动力源,进行适当的推动,不仅能够缓解情绪问题,他/她的行为习惯以及个人状态也会发生改变是吧?

赵老师:是的。心理对我们各个方面都有着影响,只是对于心理相关的议题,人们一般情况下认为不要紧也不危及生命,所以用各种防御方式让自己接受和习惯,让自己觉得不需要优化和再组织。直到遇到很大困惑突破不了了,或者重要关系出现问题时,才会去想办法。

主持人:是的。比如今天这个话题,让我感受到,我们并不知道我们在做的事情究竟为什么、在满足什么、抚慰什么、释放什么,其实是稀里糊涂的在消费,在生活。我们想要更多的钱来消费,来享受,想要的真的是钱吗?是消费品吗?未必,可能只是心理上的种种满足。如果能够有这样的认识,我们看待金钱的态度就可能会发生变化。

也许金钱对于人生幸福只是安慰,人生如果是靠物质去填补、去装饰,也许可以暂时缓解焦虑,但填补的始终都是幻想,并不是人生真正的幸福。体验人生的丰满和幸福,是在于我们自身的优化和建设。在自我的成长和建设中,慢慢地认识自己,让自己自如、充实起来,从而获得感受幸福的能力。

好啦,我们今天就先聊到这里,谢谢赵老师对我们问题的认真解答。

欢迎大家留言发表自己的感悟,也欢迎大家提出问题,以及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对于留言区的部分问题我们会邀请赵老师予以回答,大家感兴趣的话题,也有机会被选中成为我们未来访谈栏目的话题。我们下期再见。

相关文章

  • 心理专家如是说:那些网络消费背后的心理机制

    网络时代,网购早已不是实体经济的一个补充,而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根据天猫公布数据,2018...

  • 曾让你头痛欲裂的烦恼,后来都成了孩子逆袭的武器

    据儿童心理专家成千上万的案例,那些或多或少有这种那种问题的孩子,他们惊人的难以教化背后,其实潜藏着将天性中的强势转...

  • 《孩子的品格》第二章--4.修建心理护城河

    通过情绪背后的心理防御机制的认识,我们找到了情绪背后的声音,也懂得了如何去调整和提升我们心理防御机制,进而去影响和...

  • 分析网络消费者特征

    分析网络消费者特性—— 消费者心理特征表现分析 为了更好地开展网络营销,必须对网络消费者的心理变化趋势进行深刻分析...

  • 王者荣耀游戏、活动及消费背后的心理机制

    笔者玩王者荣耀时,发现许多设计都暗合心理机制,于是想粗略整理一下王者荣耀中游戏、活动及消费的心理安排。 游戏和活动...

  • 自责背后的心理机制

    引子 得瑟小姐又一次放纵了自己心理莫名的空虚,晚上不睡,白天不醒,即使醒了也是趟在床上毫无目的的刷着微博、朋友圈,...

  • 阅读背后的心理机制

    阅读并非大脑的本能。 阅读过程要有机地整合多个独立的大脑神经系统的功能。看似轻松的阅读,背后却有着非常复杂的心理过...

  • 双十一背后的消费心理

    双十一背后的消费心理The consumption psychology behind double eleven...

  • 心理专家

    情商感受他人情感和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 对别人的家里的过度责骂,过度溺爱。家里父母关系不和睦,就。以自我为中心,焦...

  • Eureka服务发现

    Eureka服务发现 服务发现概述 服务发现机制是为了解决硬网络编码问题,服务消费者使用这种机制获取服务提供者网络...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心理专家如是说:那些网络消费背后的心理机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xfkv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