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一个简单的学习心得连载
06信息的吸收与三类信息文库系统

06信息的吸收与三类信息文库系统

作者: 灰色的小话筒 | 来源:发表于2019-03-16 11:13 被阅读0次

    引言

    人们总说这是个大数据的时代,是个碎片化的时代,同样也是一个让人焦虑的时代。我不禁在想,咱们明明生在了最好的时代,为什么大家的心态却会如此浮躁呢?

    图1  蓝天白云

    想一想自己成得到用户已经有三年了,成为扇贝的用户也有一年半了,回想起自己每天碎片化学习的坚持,那么多的努力,那么多的付出,自己到底得到了什么,细细想来仿佛也只有“自己似乎长进了”这种朦朦胧胧的感觉。

    所幸的是在此期间我也写了几篇文章,虽然投稿次次被拒,但每每看着他们的“尸体”,却总觉得他们给了我力量——这也是我敢来简书投稿的勇气来源。同样幸运的还有在此期间我断断续续地仍在坚持读书,并且在我最郁闷的时候接触到了这三本书:

    1、《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教会了我如何正确地使用印象笔记;

    2、《思维导图三招18式》带我入门了思维导图;

    3、《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让我重新审视手写笔记的魅力。

    也许我的故事应该从这里开始。

    正文

    三类信息文库系统各自的意义

    在上一篇文章的末尾,我将自己习得的三种信息系统分成了三个不同的等级,事实上这样区分不是为了强行使我的逻辑显得自洽,而是为了理清我们学习过程中的各个步骤,下面我会仔细描述三种信息系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各自的意义与作用。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对知识的消化”来形容学习的过程,那么我们人体真实的消化过程又是怎样的呢,它是否和“知识的消化”有着本质上相通的地方呢?下图(图2)是我从细胞结构获取灵感,并通过总结提炼自己学习的过程所画的一个信息吸收过程图,它与我前面的文章04超级系统中标签系统的示意图同源,但表述得更深入具体。

    图2  吸收信息的模型

    这里我把对来自互联网的信息的吸收过程大致抽象为以下四步:

    1、碎片化信息的收集;

    2、通过过滤系统的筛取,不能吸收的当作废物排除,能吸收的就进行浅吸收——将相似的知识进行临时的聚合;

    3、将浅聚合的信息使用自身的标签系统打上标签,接着把这些临时聚合的知识体系牵引到旧的已有知识体系框架上;

    4、新旧知识进行深度的聚合形成高密度的信息库。

    参照上一篇的三系统模型

    图3     三系统模型

    一阶信库(一元碎片化信息系统)

    第一步对于碎片化信息的收集,主要使用的是一阶的信库,一阶信库最典型的应用类型就是印象笔记中的收集箱的使用,

    在《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一书中,作者提倡的一种方法就是将所有新鲜收集来的信息放入一个指定的文件夹内,这个文件夹命名为00收集箱,之所以加"00"是为了让它永远处于笔记的最前端,接着再去处理收集箱内的所有文件。

    这种方法有两个明显的好处,首先把收集和处理这两个步骤分开了,最大化地实现收集信息的轻便化,同时因为每条信息都经过收集箱,所以你可以直观感受到自己吸收了多少东西。不过必须要注意的是对收集箱内信息的处理必须固定时限,否则收集箱的存在就没有意义了。此外作者把按时清理收集箱后所感受到的身心愉悦称为——零态清爽。

    同时还有《如何有效整理信息》中所提倡的一元化笔记本。一阶信库就像细胞膜一样,具有隔绝外部信息,同时保证信息交换的功效,是整个系统的缓冲区域,对于它的使用,我们最关键的就是要坚持一元化,不要使用两个收集箱,即便有也是一主一副,副箱定期导入主箱;其次就是必须定期清理收集箱内的东西,吸收不了的果断扔掉,能吸收的就进行浅吸收,这里值得注意的就是不要觉得“反正印象笔记这么大,不缺这点容量,说不定以后有用”就不做清理,事实上

    “以后也许有用,就是以后一定没用。”

    这是我们必须谨记的,否则就像下图(图4)一样,当细胞膜吸收太多而不知消化取舍,就一定会被撑破而丧失它应有的作用。

    图4   收集箱太大丧失意义

    二阶信库(平面聚合化信息系统)

    第二步的浅吸收和第四步的深吸收,本质其实是一样的,只不过强度不同,因而浅吸收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而我所定义的深吸收,必须使用整块化的时间去做才有意义。

    浅吸收

    处于一阶和二阶之间浅吸收其实很难定义它到底属于哪一边,其实也没必要纠结,所有的定义都是为功效服务的,只要有功效,有没有定义其实没多大关系,最常见的浅吸收,就是做临时笔记,我做临时笔记最常用的方式就是用印象笔记在收集的信息或临时拍照的照片旁做一段语音笔记,或文字笔记,当然如果条件允许还能用笔来在实物上做笔记。

    深吸收

    谈到笔和印象笔记,就不得不说到相爱相杀的手写笔记电子笔记了,在深吸收这一步,不光要有连续的时间支出,还必须使用高密度的信息聚合工具——二阶信库才有效果。二阶信库,也就是平面型信息整合库,我最常用的就是思维导图和手写思考,如我前一篇所讲,以思维导图为代表的电子信库特点是有广度,因其电子化特征,可以轻易勾连信息世界中的一切,而手写笔记的特点则是有思考深度。两者各有千秋,示需求而用,而在某些时候甚至可以两种方法一起用。

    三阶信库(超级信息系统)

    其实整个系统本身所构成的就是一个三阶系统,因为我所定义的三阶系统——超级信息系统,只需要有一个特征就够了——索引化,甚至下面这图5也能称之为三阶系统。

    图5  光头的超级信息系统

    但这样的超级信息系统未免太可笑了点,想想也确实可笑,因为这就是我刚刚开始使用印象笔记时的情景,什么都往里扔,甚至不知道标签系统和文件夹系统到底有什么本质区别。

    既然定义没有意义,不如我们从现在起把它改了,真正把检索系统超级信息系统分开,只有真正高效的检索系统,才能称之为超级信息系统——三阶信库。

    如我在04超级系统一篇中所讲,超级信息系统的精髓就在于理解标签系统的使用。让我们回到图2中的第三步,在信息进行浅吸收后给他们打上标签,让新旧的同标签内容可以聚合在一起,为下一步的深吸收做准备,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标签系统的意义其实是为深吸收做好准备工作,起的是配角的作用,所以在使用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不可喧宾夺主。

    不可否认,电子笔记标签功能的强大,给了我们在现实世界乃至虚拟世界无限打标签的权力,然而我们必须明白自己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形成高聚合的信息系统,并能在实际生活工作中使用,才是本质,而标签系统本身是不具备实用性的,如果非要把标签打得满天都是(如图6),当然也可以,甚至这样更好,不过你必须明白我们自身所拥有的时间不是无限的,我们必须要在时间和效率上做取舍,所以不建议让标签系统超前太多。

    图6  标签系统太超前

    2、某些情况下不一定非要打标签

    如果你要问我,从浅吸收到深吸收为什么不能一气呵成,非要经过一步中介。我的回答是,当然可以一气呵成不需中介,只不过在这个时代,这种方法广度太短了,还是那句话,效率是需要取舍的;但反过来说如果,只需要钻研某个精简领域的化,抛弃广度又有何不可呢?当然也是示个人情况而定的。

    3、一定要不断配合高聚合系统打磨标签系统

    配角的意义一定是附庸于主角的,所以配合主角选择让主角可以发挥最大作用的配角才是好配角。其实所谓温故知新,即便是高密度的聚合系统,其本身在没有新信息补充进来的时候也是需要偶尔自我打磨的,更别说是处于配角地位的标签系统了,什么内容是主角不再需要的,配角就应该果断舍弃;什么样的内容是主角高度重视的,配角就应该深化该内容的引导标签,甚至在原先的引导标签下细化出一系列子标签,都是必须同步的。

    总结以及后记

    第一次用这么大篇幅来叙述内容,也不知道会不会因为画蛇添足而导致无人观看,但我实在没法分篇讲了,因为这三个系统一定是绑在一块的,其实讲了这么多其实完全可以下面这句话总结:

    碎片化吸收,系统化整合,检索化适应时代。

    最近一直在每一篇文章后留下一篇文章的引子,也不知道这么做能不能黏住读者,也许只是我自作多情了,尽管如此我还是想继续留引子,不过今天因为自己终于用5篇文章的篇幅把自己长久以来的一个学习框架给总结出来了,所以就不留引子了,我只能说在今后的文章中,我会继续在这个框架上完善内容,让这个框架变得更加饱满而自洽,当然如果有一天证明我这个框架是需要微调甚至大调才能使用的,那到时候再调也未尝不可,毕竟不要害怕被打脸,是我来这儿写作的初心,感谢能观看到这里的读者,谢谢各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06信息的吸收与三类信息文库系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xhuu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