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所不知,我是熟读马经哲毛思想邓理论的,政经哲史这些一直是我的强项和爱好。上学那会儿,每逢考试,我总能提前交卷走人,留下帅气背影和监考官”我的天呐“的目光!
如果你不是,也不要羞愧,哥也是在昏黄的灯下默默看了毛主席的”论持久战“,不知道多少遍!
所以我时常爱从这样的角度看问题,这样你才会发现:你刚举麦切歌了;你刚夹菜转桌了;刚亲嘴新闻联播了!
为此本频道本着严肃认真的扯蛋精神,目的是开启你的三商智慧,而非无脑复制。以下文字看着就没那么好玩儿,看与不看,请便!!!
在90年代以前,交通不便利、通讯不发达、信息不透明,社会分工比较粗,大量的工作同质化严重,也不太需要脑子。
其实就算你再有脑子,也没有你发挥的舞台,别说话,就是撸起膀子干,大家以份数论英雄,以流汗数论英雄,一样的活你干一份我干两份,所以我的收入比你高。
那个年代,通常谁的力气大,谁肯干,谁的收入就高,因此至今我们父母辈依然把老实巴交一门心思做苦力的叫做“踏实”,这也是他们眼中的“勤奋”,是属于他们的“创伤后遗症”。
90年代乃至2000年以后,社会分工开始逐渐细化,这种从同质化向差异化、精细化的转变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收入分配方式的变化。
物质越来越丰富,新的需求不断诞生,因此,为满足各种需求应运而生的职业也就越来越多,这时候,人和人的差异性就开始体现出来了。
有的人由于会玩计算机、会英语等被高薪聘走,有的人啥也不会,于是依然只能在苦力届挣扎。
我们此前一直认为,按劳分配很合理。但依照这个理论,环卫工人应该拿高薪,因为他们很辛苦,比你在单位混日子辛苦得多,付出的劳动力也很大,但他们的收入明显不符合高薪的定义。
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我们用了很久很久的理论明显有很大的问题。
劳动力的价值,并不像马克思说的仅仅是凝结在上面的无差别劳动,还取决于需求和可替代性。
如果你从早到晚挑大粪,但并没有人有需求,那么你就做了无用功,你的劳动力价值为0;就算有人有需求,但你的劳动力可替代性太强,你不干有的是人干,那么你的劳动力价值依然很低。
看到了吗?虽然你看上去克服了懒惰,但如果你整天像牛一样低头犁地,依然是没有用的。
很多人以为自己没日没夜地干活就算对得起自己,这其实是一种自我麻痹,对着镜子说我尽力了,然后厚颜无耻地将责任推给命运,这是另一种懒惰——思想上的懒惰。
那么该如何应对才能进阶到富裕阶层?周愚也没有答案,但是可以抛砖引玉,给你启发。
对于普通人进阶的途径,你可以查看文章《习得技能,你进阶的唯一途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