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时光未老,阳光恰好。来场说走就走的简装出行,停车科山大门旁,抄近道,登崎岖陡峭百狮园,经莲花塔,绕过七一水库,只身穿过大山脚,到了南安村石室山脚下。
拾级而上,徒步于青石板砌成的登山石径,山路迂回曲折,“百步九折萦岩峦”,心却在不知不觉中被净化,从喧嚣都市的浮躁中慢慢归入宁静。曲径通幽,刚下过几天暴雨,两旁山坡土膏微润,树木苍翠,藤蔓蒙络摇缀,偶尔有几片黄叶飘落,黑蝴蝶翩翩起舞,空寂山林才有了些许回响。正是阴天,台阶有些湿滑,越是向上,石阶缝隙间的生长的青苔越是浓密翠绿,毛茸茸的,煞是可爱。周公神来之笔“苔痕上阶绿”,漫上台阶的青苔,更见主人的闲适恬淡,清雅别致的生活态度。“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园子主人深知青苔是孤僻洁净的,久久不肯启扉。
青苔,在红学家蒋勋眼里,更是一种中华文化符号,东方美学象征。苔有一种苍凉,有一种被人遗忘以后萧条的感觉,里面带着一种感伤。李白的诗《长干行》里面讲,“苔身不能扫”,说丈夫走过的路上已经长了青苔,因为很想念丈夫,妻子连丈夫走过的地都不愿意再扫了。苔是一抹记忆,是一种在生命遗憾中的很奇特的感伤。
也许不是周末,约摸爬到半山腰,还是见不到人影,这注定是一条孤独的探寻朝圣路,可人生终究是一场孤独之旅,在这人生漫漫路上,每个人都应该学会与孤独共处,与内心和解。峰回路转,石阶拐角处矗立着一座路亭——静心亭,亭下杂草丛生一片狼藉,可见,常日里,这里人迹罕见,少有人登临。
抬眼处,山石壁立峻峭,参天古榕树,盘根曲茎,须髯垂地,一边沧桑,一边讲述光阴的故事,蔚为壮观。一粒孱弱的种子,经历了孤独的跋涉,艰难地立足扎根,成长的过程是艰难、绝望的:严寒酷暑威逼,风雨雷电肆虐顿,它的屈曲盘旋的虬枝,它的每一寸树衣上结的伤疤,都在向你无声诉说成长的艰难拼搏,石缝间巍然挺拔的榕树,是生命的昭示,令人潸然泪下的倔强生命,不仅装点了荒山枯岭层层葱绿,更是揭示了美的,壮丽的心灵世界。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锤炼自己,成长自己,直到最后完成自己,升华自己,生命是一场孤独的修行,是拼搏,是向上的姿态。
越是接近山顶,台阶越是陡峭,鼻翼间漂浮着香火味,耳畔隐隐梵音,心归于沉寂澄清。
徒步登顶,可见寺庙坐落于由两石拱峙着的覆石之下,形如瓦片,覆盖寺顶,寺由此得名,片瓦古地建于边上,百年榕树盘根错节,如虬龙腾云盘旋于巨石之中,依偎在旁,给古寺平添了一份苍凉。
寺名“一片瓦”刻在寺洞中楷书横写,落款为“万历辛卯春石洞主人题”。即戴一俊再次隐居时所书。
明•隆庆(1567—1572年)间,辞官回乡的惠安崇武人戴一俊母殁制终,遂隐于石室山。片瓦岩主洞室里面石脚处有相通小洞两处,可作卧室,右室为戴一俊隐居之所,因之自号石室主人,名石室“高士岩”。他脱却凡尘,超然世外,“家食三十余年,杜门却扫,不入城市”,终日匡坐读书,过着隐居生活。
走进一片瓦寺,别有洞天。此寺建于巨石之下,却毫无窘迫感,反而有一种莫名的轻松澄澈;寺内清凉,极为舒适;四周石壁环绕,光线透着石壁缝隙与门窗洒入,十分通透,采光极好;寺虽小,却独具一格,置身其中,令人不禁唏嘘前人智慧之高深,如此巧夺天工的艺术创作。
一片瓦寺,这是一处令我难以忘怀的地方,这里因地制宜,因势立寺,取大自然之石造独有之建筑,既与大自然共生共存又展现独有气派,妙哉!
登临磐石,放眼四周,四面风景尽收眼底:远处山峰绵延,有几座风车矗立其中,迎风舞动,增添了几分姿色;远方村落低矮的民房显得娇小可人,隧道公路如练如绢,当空舞;喧嚣的城市远在他方,一切风淡云轻,内心十分清静。果真,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时雨时晴,天空忽地下起蒙蒙细雨,道别了山上老人,匆匆地下山,原路返回。山色空蒙,茫茫树生烟,返程的路依然还是只有我。回望山门镌刻对联:三六五步步高峰;四零二年年旺盛,横批:一片瓦。此刻,有了更深的了悟,对联包含数字零至六,7个数字,形式对仗工整;下联“四零二”,意为从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戴一俊建寺,到1993年立此山门,已有402年历史,香火延续,人丁兴旺;最为奇绝的是从山脚到山顶,共有台阶365级,契合一年365天,事事顺心如意。怀揣敬畏和虔诚,惜别一片瓦。
一程户外探访,是一程修行,灵魂的涤荡,“懒性偏宜朝市远,天真自适更奚求”,石室主人戴翁的”天真自适”,应该是顺其自然、不怨恨、不躁进、不过度、不强求;以美好的心,欣赏周遭的事物;以坚定的心,对待每突如其来的意外;以放下的心,面对最难的割舍。洗尽铅华,经历风雨后依然保持真性情。
生而为人,苟能天真自适,夫复何求?深山藏古寺,山水洗尘心!探寻一片瓦,不虚此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