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这本书打label本身就是一件难事,有关信仰、有关家庭、有关社会、有关成长、还有人性,难以取舍,暂时按书店的方式简单归类到文学系列。500多页超厚的一本书,没耐性的我能读完都有些不可思议,中间断了几个星期,渴望回到那个挣扎的世界,又怕身陷那些情绪里无法自拔。

我该从何说起。最想说的大概是牧师这个角色,从一开始就如一颗毒瘤根植于书中。
拿单,和《一个叫做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里面固执的男人全然不同,欧维背后的作者全力构造这个男人无法遮挡的可爱一面,告诉你每个人生命当中都有很多重要的故事,这些故事决定了命运的转折点,你不了解这个故事就不再能接受这个人。而拿单,即便知道了那个故事,也无法原谅他后续所做的事情,即便他最终无足轻重,却也背上了那些恶的罪行。
战场,海明威用很多故事形容战争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摧毁,侣行也曾说过经历过重大灾祸,生命显得无比渺小,人很容易崩溃,质疑生命的价值。幸运的是,开启旅行的老王找到了正向的突破口,而拿单误入歧途。急需信仰他选择了基督,急需被证明,他选择了布道,急需地位,他选择了刚果,一切的选择只是因为他的怯懦。他用一切虚假的权力、责任来麻痹自己,逃避灾祸,却不知道灾祸本身有它存在的理由,风浪中一个普通人所能做的微乎其微,一不留心也成为了共犯同谋。偏偏拿单就是一个暴君,他只按自己的思维去解读圣经,一味的相信主的恩泽,全然忽视人类本身;他追求那些形式化的仪式和圣经中的教条,企图生搬到世界任何地方都能解决问题;他暴躁易怒,毫无修养自己的心性,带着崇高使命而来却不见丝毫怜悯,甚至对自己的家人也漠不关心,我深度怀疑连家人都怒斥打骂的人如何静心倾听主的教诲,如何温柔对待他人。
妻子,奥利安娜,同情却也怒其不争。那个年代的女孩对生活的憧憬大多是相夫教子,但没人告诉她们如果丈夫不如意又该如何,更没人告诉她们如何反抗,追寻自我。她只能看着自己想守护的生活,想保护的家人陷入泥潭越陷越深,只能静静的等待悲剧的发生,然后她觉醒了,毅然决然的带着女儿逃离那个可怕的地方,但她的女儿已不完全信任她能给她们的保护能力。再然后,她藏起来了,只剩回忆那些往事,想弄清楚到底是哪里出错了,是命运。她无力决定他的丈夫婚后的脾气和选择,她无力改变非洲的贫穷和恐怖,她无力预测大国的贪婪和冷酷,她甚至无力干预孩子们思想的飞奔,依赖她质疑她离开她。这世界上人们期待如果,但却没有如果,看客永远会说如果是我会如何如何,但那是站在局外,或是看到了事态的发展,当局者迷身处其中真的难以抉择,大多数人惧怕改变,习惯了被压迫更难以反抗。夫妻间需要相互妥协,有些人妥协了收获了幸福的一辈子,有些人反抗了收获了更自由的生活,两者之间如何权衡很难弄清拐点在哪里。
再来谈谈几个孩子,我觉得每一个女孩身上都有这些影子。蕾切尔代表了女孩子爱美,追求幸福生活的一面,当然也包括了一些自私和放纵;利亚代表了想证明自己,努力当个模范生,迫切证明自己价值的一面;艾达代表了对生活的怨念,放任自己驳斥命运的不公,冷眼旁观肆意嘲讽又像是自我嘲讽的一面;露丝梅代表了童真,对这个世界好奇又乐观,即便外面狂风暴雨也能守候内心的柔软善良。四个女孩都有各自的特质,很难说喜欢谁讨厌谁,或者说在每个阶段你都有喜欢的一个和不喜欢的一个。我觉得作者很聪明的平衡了这些情绪,你会厌烦蕾切尔的虚荣,却喜欢利亚的潇洒,你会厌烦利亚的用力过度,却喜欢艾达的沉着冷静,你会厌烦艾达有些矫情的顾影自怜愤世嫉俗,却喜欢露丝梅的真诚,你会厌烦露丝梅少不更事无所忧虑,却又喜欢上蕾切尔对自我坦诚和风趣。每个女孩的每一种特质都让人又爱又恨,但命运并不怜惜这些让她们经历了那些不该属于她们的磨难,最终随着她们的性格将她们推向不同的道路,那些经历过的灾难如同毒木一般深入血液,这一生注定不再能回到以前的平静生活。
全书最细致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描写莫过于刚果真正的样子。人民贫穷,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女子袒露胸膛却紧紧藏住双腿,男子穿着外面世界捐赠的各种衣物随意搭配,破衣烂衫丝毫不觉得尴尬。天气丝毫不怜悯刚果的贫瘠,时涝时旱,土地贫瘠,食物只有可怜的几种,难以饱腹更缺乏蛋白质,小孩子凸起的肚子原来是体内力量无法阻挡内脏下垂。女人头顶可以搬运任何东西,像是可以托举起全世界,她们维持着有上顿没下顿的日子,默默接受孩子相继死去,而男人们无所事事,只是活着。危险无处不在,猛兽蛇蚁,细菌病毒肆虐,甚至这里独有的毒木,我不信上帝却也觉得这里被下了诅咒,本就贫瘠吃人的土地还要忍受外面国家的觊觎。他们拿走钻石、矿物,带走愚昧的人民去当奴隶,把刚果割裂开来成为各自的殖民地。不得不感慨命运,为何有人生而富贵,有人落地便要承受这般可怖的生长环境。牧师一家如何能靠一己之力改变这千百年来的诅咒,他们以为按照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就能救赎受苦受难的灵魂,殊不知这里自有自己的圣经,经过几十代人抗争过锤炼出的法则,只是在不同的环境下我们无法理解其中的奥义,身处外世更无法理解刚果运作的精妙。你认为的磨难对他们来说如饮水般自然,你认为的文明在这里毫无用处,刚果有它自己的章法,刚果人民更有其自身的美德与智慧,愚昧狂妄的救赎也是同谋。美国的豆荚无法在刚果开花结果反被暴雨所摧,仁慈博爱的基督也无法按照美国的圣经在此布施,反而需要被保护。他们需要的远不是教义,而是独立和发展,强权之下何其不易。
印象比较深刻的几个桥段:1、蚂蚁军团,浩浩荡荡无情碾碎了他们企图维持的高傲与体面,人的皮肤覆盖上慢慢的黑色,所有人尖叫着相互踩踏着向河边逃跑,村子里不留一点生气,这种天灾面前谈何教义,救世主反被待救者所救;2、露丝梅之死,前面母亲的回忆已经提及会有人死去,往后的一段看的心惊胆战,艾达被狮子吃掉时着实心境,但那是误会一场,可是现在想想奥利安娜那时为何不坚定离开,难道只有真正的死亡才能激发人的求生本能?后面露丝梅之死我反倒不觉得悲伤了,反倒清醒她提早离开了这种炼狱生活,脱离了长久以来疾病的折磨,这个善良纯真的灵魂不该遭受尘世间这些污浊和痛苦。她死了,很突然,经历了那么多自然侵害反而死在了人类的手下,人之恶又岂非自然能比;3、捕兽之夜,地球上的一切生物自出现就开始捕食,即便是看似最顶端的人类也会成为病毒细菌的猎物,我们穿着体面只为掩饰杀戮的本性。夜猎那一晚,人类所有的恶招之既出,没有任何善良仁慈,只剩杀戮和争抢,老少有序,邻里之睦瞬间都变成了笑话,走投无路时无法再谈及人性,却也不能指责那尽显肮脏的求生本能。我们印象深刻,她们却是亲历者,亲眼见证灾祸、死亡、屠杀,之后有人试图忘记,有人试图逃避,有人试图改变,有人试图解释,但她们真正所需要的是救赎,灵魂一旦沾染了恶,无论主动还是被动都再难以挣脱。
最后看看几人的结局,奥利安娜几经辗转,她的女儿们需要她却又不需要她,她代表了家,但家早已破碎。她的后半生一直为孩子所牵绊,身陷无法保全露丝梅的自责,直到暮年仍想着去曾经最痛苦的地方看看小女儿的墓地,可惜早已随着被正名的基兰加消失殆尽。蕾切尔换了几任丈夫,得到了一件酒店按照全身心投入到酒店的运营,她拒绝回忆那些悲惨的岁月,试图用奢华掩盖曾经落魄不堪的少女,但若是真放下了又何必在意其他人的生活和想法。利亚嫁给了阿纳托尔生了四个男孩,他们继续为刚果的独立战斗,时刻经受生死威胁,亲证过露丝梅之死恐怕更清楚死亡意味着什么。艾达经过神经学同学的救治不再偏斜,但她失去了艾达,那个可以堂而皇之怨恨世界的艾达,我觉得她痛恨命运的不公却也爱上这种可以随意怨恨的感觉,那种自怨自艾的诗意如毒药般,一旦沾染便深陷其中。她对世界有着不同的看法,即便身体修正了,思想依然歪斜,也许有一天她会走上正常的道路,但那是对我们这些正常人的正常,对于她来说何为正常,不经历那些歪斜恐怕永远不会懂。牧师,死了。死于他所忠诚的圣经中所描述的场景,直到最后一刻他仍在坚持,这或许就是死得其所吧。所有人沾染了毒木的汁液,没有人是幸存的,逝去的反倒最先得到救赎,无法抹平过去的伤痕,只希望他们早日放下,继续向前走入光亮之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