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来自古代的谚语。有道理么?
原句出自清代黄景仁的<杂感>,原句: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最近听到这么一个问题:我们知道的越多,认知越高做出的决策就越好么?
非也。很多时候,知道越多反而越是一事无成。当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出发时他就向着新大陆去的么?并不是。他出发的时候不但错误估计了预计航程(以为的距离只有实际航行距离的1/8),目标也不是荒无人烟的美洲大陆。他向往的是:”“走很短的距离,到达满地黄金的印度,大赚一笔。”你看本来一切都安排的好好地。然而呢?如果他知道自己航行那么艰难,距离那么远,目标还那样没有价值很有可能一开始便不会去做。
项羽当年看到秦始皇依仗说了句:“彼可取而代之。”如果他知道征战天下需要的付出,知道自己压根不是当皇帝的料子,知道自己最终面临的是四面楚歌只能自刎乌江。会不会就没有那么精彩的楚汉争霸了呢?
有次爬山,我数次以为拐过下一个弯就是登顶。假如我知道当时我才刚刚过半山腰,会不会最终就没有登顶了呢?
当我们读书,通过学习提高了各种认知后必然面临一个问题:当我们充分学习,认知和知识超过了阅历时,会不会放弃很多精彩?以前我曾经提到过两种人生。一个失败的循环和一个成功的循环。人类天性上会更加愿意享受成功。然而小的成功很有可能像一个个陷阱将你引入最终的陷阱。
于是我开始思考这么一个问题:我们是否就该不学习了,学习究竟又有什么意义呢?
直觉上学习提高必然是对的。这点是不容辩驳的。那么这个推导过程哪里错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