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抖音上看到一句话“00后或许不是一个好学生,但一定是一位好家长,因为他们体验了中国最失败的教育。”让我感触颇多,在推行应试教育今天,多少孩子本该简单的样子被抹杀。
我也是00后,小的时候经常听到一句话“你看看谁家的孩子怎么样?考了多少分,你在看看你自己。”家长口中永远有一种孩子,“别人家的孩子”自己无论做得有多好,都会有一个别人家的孩子比你好,自己永远达不到父母的期许。久而久之,就算一个孩子在怎么样充满自信,也会变得自卑。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同时也是人生道路上最关键的老师。在每一次的否定中,其实就在潜意识的给孩子灌输一种“你不行!你不可以!”的观念,只是父母自己没有意识到。
小的时候,我也被灌输这样一种观念,好学生才是最招人喜欢的,成绩才是最重要的,成绩不好的孩子,将来长大了一定是没有出息的。而我自己的成绩也不是很好,父母每次去给我开家长会,我一定是老师的点名对象,父母都为此感到丢人,到了最后都不愿意去给我开家长会。一开始觉得无所谓,爱去不去。后来看着别的同学身边都有自己的家长,心里多少会有点失落。
渐渐的我从一开朗活泼的女孩子变成了,胆小不自信的人。而我的父母仍旧是,在拿我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那个时候的我已经麻木了,心想反正自己也从来没有达到过他们的期望。后来参加演讲比赛拿到了名次,兴高采烈的拿给妈妈看,本以为会被夸奖,没想到只是冷冷一句“有什么用,你才考那儿点分。”顿时觉得自己真的是书也读不好,一无是处。
可是一个人的人生和能力真的应该被卷子上的分数下定义吗?
著名演员罗温.艾金森这个名字对于很多人来说很陌生,但是提起憨豆先生就不陌生了。很多人都看过这部经典喜剧,剧中那个傻傻呆头呆脑的形象为大众带来了许多欢乐。在傻傻极具喜感的形象之下,这位演员毕业于牛津大学,才华横溢。
但是在他小的时候,因为这副带给人喜感,呆头呆脑的长相,以及笨拙的行为和口吃的毛病,再加上他十岁才上一年级,经常成为老师和同学的嘲笑对象。甚至还认为他是智力发育不全,让他的母亲把他带去做智力鉴定,送去特殊学校。但他身为花匠的母亲相信自己的孩子不比任何人差,只是一株在积蓄力量等待时机绽放的花朵。
她的坚持和和相信是对的,最后这个孩子考入了牛津大学,还获得电子工程博士学位。但是后来进入社会竟然因为长相而到处碰壁,但是他一直谨记着母亲的教诲,不自卑不放弃。因为在大学期间,他对表演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所以参加了学校的表演协会,与身为校友的理察.柯蒂丝结下了友谊。
后来机缘之下进入了娱乐圈,在1990年出演《憨豆先生》走红,获奖无数,成为响誉世界的喜剧大师。如果当时他的母亲也放弃了他,那么不会有现在的憨豆先生,不会有如今的罗温.艾金森。
我想代表00后对父母说一句“对不起!没能成为您想象中的好学生。”更想对我未来的孩子说一句"你好!欢迎你的到来,我相信你会是一个优秀的孩子,你一定有自己的过人之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