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窥《乌合之众》

作者: 纳兰子 | 来源:发表于2018-07-16 01:34 被阅读165次

    前段时间在看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庞写的《乌合之众》。我个人对于心理学比较感兴趣,平时也多接触心理学相关的书籍,不过,我看的书多是讲个体心理学的书。《乌合之众》应该是我接触的第一本讲群体心理学的书。

    在没有读这本书之前不久,我曾无意中向朋友谈到一个问题:

    “我不明白,为什么有一个人被几个人欺负,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后就连一些不明所以的围观群众也要凑上来说几句,甚至参与其中。但是想想,被欺负的这个人和他们并没有什么关系,也没有作出任何伤害他们的事情啊?为啥?”

    这个问题出现后不久,《乌合之众》也出现了,好像带着某种机缘地,就出现了。《乌合之众》这本书,的确解了我的些许疑惑。

        勒庞把《乌合之众》全书分为三卷,第一卷为“群体心理”,第二卷是“群体的意见或信念”,第三卷是“不同群体的分类及特点”;外加前言和导言。在前言和导言中,作者交代了自己的立场,方法论,写作动机和主题的重要性等,对我们了解勒庞写作的时代背景有很大的启迪作用。前言部分,作者交代了这本书是《各民族进化的心理规律》的姊妹篇,聚焦的都是群聚的特质勒庞认为,任何一个种族的个体都被赋予一种遗传的特征,这些特征的总和就是种族的特质。这是他理解群聚现象的基本出发点。他认为,当群体中的一部分个体为了某种行动目的聚集在一起时,新的心理特征就会随之产生。这些心理特征叠加在种族的特征之上,从而构成不同种族在群聚时的不同特点。这是《乌合之众》的基本预设。勒庞认为,群聚的时候,个体的有意识行为会被群体的无意识行为所取代。为什么群聚的力量能够如此强大?这股力量从何而来?这就是这本书书中作者想要解释的问题。他相信,群聚的力量来源于无意识,并且他觉得,自己无法完全解决这个问题。书中提出了群体无意识的假说并对其展开一系列的验证,自我意识的丧失,无意识人格得势,情感和思想在暗示和传染的作用下趋向于共同的方向,倾向于把受到的暗示理解转化为行动,即可英勇高尚,也可犯罪作恶,取决于受到暗示的好坏,就是群体的普遍特征。群体的这些特征具体表现为:

    1.群体的易冲动,易变和急躁。群体受到一切外界刺激的摆布,并对此作出不断变化的反应。这决定了群体会成为冲动的奴隶,他们受到强大冲动的驱使,抹杀个人的利益。群体出于本能对外界刺激反作出很快速敏感的反应,不会深思熟虑。这当中种族的基本特质在发挥着作用。

    2.群体的易受暗示和轻信。群体游荡在无意识的边缘,极易接受任何的暗示,表现出不受理性控制的生物所持有的强烈的情感,完全不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极度轻信。他们靠形象思考,一个被唤起的形象,会唤起一系列与它毫无逻辑的形象。在传染的作用下,对事实的歪曲在每一个个体的身上都出现了相同的性质和方向。群体中的某一个对事实的第一次歪曲,就是传染性暗示的关键点。

    3.群体情感的夸张和简单化。群体没有怀疑和不确定性,永远走向极端,群体的情感也总是极端的。

    4.群体的偏执,专横和保守。群体对于提供给他们的意见,想法或观念,要么照单全收,要么完全拒绝,不是将之视为真理,就是谬论。因此群体的信仰总是在暗示的作用下被决定,而不是经过理性思考孕育而成。无论是宗教狂热的时代,还是政治大动荡的时代,群体的信仰总是采取了一种特殊的,宗教的形式,表现出宗教情感式的偏执和狂热。群体对是非对错毫不怀疑,但同时又很清楚自己的力量,因此既专横又无知。他们对强权卑躬屈膝,出于本能的敌视变化和进步,一时的革命热情并不妨碍他们极端保守。

    5.在暗示的作用下,群体的道德会大大高于或低于构成群体的个体的道德。群体很少考虑利益,利益往往是个体所考虑的绝对因素。如果能对群体进行良好的暗示,对群体会有道德教化的作用。

    理性在群体中是缺失的。无论向群体提供什么样的观念,都必须赋予这些观念坚决而简明的外在形式,只有这样,才能对群体产生支配作用。因此,群体的观念或信仰,都会以形象化的方式出现。只有在这种形式下,群体才会接受他们。这些形象不以逻辑关系相连,而是可以相互替代,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看到那些互相矛盾的观念在群体中并行不悖的原因。

    决定群体的意见和信念的因素分为两类,间接因素和直接因素。间接因素是群体能够接受某些观念,并且无法再接纳其他的观念。这些因素为新观念的萌发提供了基础。群体信念的产生是先前累积转化的结果。种族,传统,时间,政治和社会制度,教育和素养是决定群体信念的间接因素,这些因素以不同的方式对群体形成作用,进而影响群体的信念。但是,对群体信仰发挥直接作用的,是能够激发起群体的想象力,唤起形象的词语和套话,和幻觉,包括宗教幻觉,和现在的哲学和社会幻觉,以及一些被一代又一代重复而产生影响力的经验,只有这些经验能让真理在群体中存在,让过于危险的幻想在群体中消失。

    一旦有一定数量的生物聚集的到一起,无论是一群动物还是一群人,都会处于本能地让自己至于一个头领的支配之下。在人类的群体中,所谓的首领,就是领袖,是带头人。群体意见以他的意志力为核心并取得一致。在一个群体中,领袖具有着强大的影响力。社会中的人,一旦他不再是孤立的状态,就会立刻处于某个领袖的领导之下。领袖的权威是专制的,只有依靠这种专制,,他们才能够施加权威。如果发生某些意外,领袖缺失而没有人接替时,群体就会立刻回到群龙无首,不堪一击的状态。作者举例,在巴黎公共马车的运动中,两个指挥罢工的领袖一一被逮捕以后,罢工就立刻停止了。由此可以看到,始终支配群体的,不是对自由的渴望,而是生物本能的被奴役的渴求。领袖多是群体中有名望的个体,他们不断地重复断言,依靠群体特有的传染的力量动员群体中的人按照其意愿做出行动。

    作者将一般情况下的群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同质类群体,他们由各种职业,各种智力水平的任意个体组成。他们没有什么特点,唯一的纽带,就是对头领或多或少的遵从。这类群体包括没有名称的群体,如街头群体;和有名称的群体,如陪审团,议会等。还有一类是同质性群体,包括派别,身份团体,阶级。他们或因为相同或相似的信仰,或是因为教育程度或社会地位,或是因为某些相似的利益,生活习惯,和教育而聚集在一起。《乌合之众》这本书所研究和讨论的,主要是异质性群体,主要从犯罪群体,选民群体和议会展开讨论。这些群体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受无意识所支配,理性缺失,智力低下,易受外界刺激影响,对外界的刺激表现出生物下意识的,本能的反应。因此,我们可以理解犯罪群体在犯法时,也许心理上并不能成为犯罪,议会意见的简单化等特点。

        回到我提问中,当吃瓜群众开始进入到突发事件的环境当中进行围观一段时间以后,人多势众的一方将事件的信息对吃瓜群众进行传播(这只是人多的那一方所掌握的信息,甚至是经过挑选后才向外传播的),形成暗示,这时的吃瓜群众会不知不觉地进入到事件中人多的一方,心理上成为该群体当中的一员。群体不擅推理和判断,但是很擅长将接收到的暗示立刻转化为行动。当群体中发出让吃瓜群众作出一起欺侮眼前的这个人的行动的暗示的时候,他们会无意识作出接受暗示并作出行动。但是,当他们从群体中脱离出来的时候,个体意识恢复,恢复理性思考的能力,往往会意识到其实自己并没有理由和一群人一起欺负一个和自己无关的人。这可能和吃瓜群众对暗示的接收顺序也有一定的关系,如果被欺侮的那个人得到了首先向围观过来的过瓜群众进行暗示的机会,先入为主,也许他也会获得一些站在自己这一边的和另一边进行对抗的群体的力量。但是,个体的声音在另一个群体的面前本身就不容易被听见,所以他们先行暗示的机会是比较小的。所以我们常常看到的现象是,一群不明所以的人跟着另一群人一起欺负一个人或比较少的几个人。

    书中举了一个和我提问中的事很相似的群体犯罪的例子。巴士底监狱被占领,监狱长被疯狂的人群围住,他们对他拳打脚踢。在挣扎中,他无意踢到了其中的一个参与者,于是有人建议,就由这个被踢了一脚的人来杀死狱长,割断他的喉咙。这个建议立刻得到了群体的响应。但事实上,这个人只是一个无所事事的厨师,闲逛到巴士底监狱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他认为既然这是大家要他来执行狱长的死刑,这就是爱国主义行为,做了这件事以后他还会获得荣耀感,于是义不容辞地将狱长杀死了。这个厨师在杀死洛耐先生的时候,他的心理并没有表现出犯罪特征,相反,他觉得,自己是在做一件充满了正义且高尚的爱国情怀的事。

    我惊于这其中的荒唐。但是,我的惊讶,也许是因为我并没有进入到这个群体当中,以一个具备个体意识,具有理性思考能力的个体发出的感慨。也许那个厨子从那个疯狂的人群中退出以后,也会感到歉疚惭愧。这就是个体和群体的区别。

    这样的事情看起来荒唐,但是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类似荒唐的群体在我们的身边,不胜枚举。比如对同一个新闻事件进行评论的网民,他们的话极端,偏激,片面,当事情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事件的真相得到更加全面呈现的时候,发出截然不同的声音的可能就是之前的同一批网民。

        但是,对于这本书的一些观点,我还是抱有质疑。比如作者说的,群体是偏激的,不理性的,智力低下的,而这些特点,我们常常在个体的身上也能看到。或者,当一个人明确的自己的立场并且有人与自己持有相同立场的时候,是否这个人就开始有了心理群体呢?换言之,只要人持有立场,这个人就会不受控制地进入到某个群体当中,因为世界上总会有人持着和他相同的立场。书中,作者对于群体的界定并不是很明确,我认为书中没有办法将个体和群体区分开,所以,我们没有办法知道和意识到自己是个体还是群体。并且,因为不知道自己是否已经进入到群体当中,我认为,其实个体在群体当中同样也可以保持自己的理性和思想。

    虽然书中在细节部分还是有不少漏洞,但是这本书激发了我对群众心理学的兴趣,让我对群体现象有了更多的理解。同时,当自己在游离状态的时候,更更加谨慎地去反思自己正在萌发的想法和形成的立场,审视出现在我周围环境中的暗示,在“无意识”中有意识地去保持自己的理性思考,作出决定。以后我还会更多地去接触和探索这个领域,完善在书中不足的知识,为自己建立更加完善和准确的知识体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小窥《乌合之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yimp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