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吃饭时科内的姐姐说起来“最具幸福感城市”这个话题,她说,有时候想想,“最具幸福感”到底是好的评价还是有点悲哀的评价呢。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角度,这座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文化艺术氛围不浓厚,那么大家还觉得“幸福”,是不是因为有一定的物质生活就达到了满足感,而且精神领域的追求又比较弱,所以感觉“幸福”呢。
姐姐吃完了站起来,仍在问我:“你长这么大看过话剧歌剧芭蕾舞吗?”我当时说,正因为我没看过却又希望看,不是应该“幸福感”很弱吗?姐姐说,因为大部分人还想不到这部分,还没有精神生活的追求,所以没觉得“不幸福”。
后来想到这个话题,仍觉得有哪里有点奇怪,到底是因为我不赞同这座城市里面生活的人没有精神追求,还是因为不仅仅话剧歌剧芭蕾舞才是精神文化生活,还是因为仅从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角度来看幸福感令我感到迷茫呢?
一.什么是精神追求
在我看来,平凡琐碎的日常生活中加入一点点非物质的情感上的或者理想一点的追求,这就是精神追求了。
白天的时候,我在公司认真地投入工作,我在这些文件材料表格中寻找意义,回家之后,我是母亲是妻子是女儿,我在诸多身份间转换,绕着餐桌茶几做那些并不复杂却稍显繁琐的家务。当孩子被我母亲或者我先生哄着睡去,我可以躲进书房借着台灯的亮光读完几十页的书,读的时候我完全沉浸在书的内容中,那我就拥有了另一个世界,一个独属于我心灵的世界。读到深有感触的地方,我会拍照发给某个朋友,或者摘录在本子上。有时候灵感突现,我就打开电脑或者手机备忘录敲下一段段文字,让心里的声音变成文字画在纸上。
清晨或黄昏,我坐在班车上,透过巨大的玻璃窗看到外面的景象:街道上行走的人们、风吹过微微摇晃的树木、屋檐上起伏的亮光,那是太阳升起或者落下时的影子,它直直地移动着,将空气和风景隔成明灭相间的斑驳。这样的时候我的心里很宁静,时间像二胡的曲子被弯曲地拉长,它不再具有现实的意义。空间被无限地放大又缩小,我心里的世界满了又空。
耳机里来来回回放着几首歌,也有一些曲子,我不想闭上眼睛,我怕时间溜走地太快。在这样的时刻,我不知道我在追求些什么,是心里的宁静与充盈,或是自我的存在和虚无。
二.文化生活的形态
话剧歌剧芭蕾舞固然是文化生活的一种表现,相声小品二人转难道就不是了吗?我在剧院内正襟危坐地听一场音乐会,和我路过街角听到邻居家窗户飘出来的没那么娴熟的钢琴声,到底有多大的分别?
我心安处是吾乡。
我常记得中学时某个深夜听广播,听到了一个清澈的男声唱了一句跟彩虹有关的歌,声音很干净,曲子很好听,但是我不知道这是谁唱的什么歌。我固执地找了很久,我问了一些同学和朋友,大家都不确定,渐渐地,我也就记不清那个旋律和歌词了。
但是后来我还记得听到这句歌的那个时刻,我感觉到一种悠远空旷的自由,夜空漆黑,但是我心里的彩虹已经朦胧着升起。
我还记得前年夏天,和几个朋友在贵州自驾,有天夜里我们要驱车几小时赶到下一个地方,大家就提出来要不放一下手机里面的歌吧。而当时我的播放器里存着一首二手玫瑰的《仙儿》。当我把这首歌放出来,大家听了一会儿就开始笑,还开玩笑说我这个胎教很有个性。那时候我还是个怀孕三个多月的准妈妈。贵州有好山好水,我记得奔腾而下的瀑布也记得苗寨织成星河的灯光,但我常莫名回忆起来的,却是夜里行车我们一起任歌声飘摇。
有那么多因为听歌听音乐而肆意笑着跳着的时刻,那些快乐太真实,它被刻在了我的骨子里,让我每每想起就不自觉嘴角上扬。
我想,虽然我没有盛装出席那些正式严肃甚至高贵的歌剧音乐会现场,但我在这些最生活的片段里也体会到了快乐。
快乐是真的,又何必在乎它从何而来呢?
三.幸福感从哪里来?
有钱就会快乐?有精神家园就会快乐?可能不尽然。
如果我们不懂得感知快乐和体验快乐,如果我们没有获得幸福的能力,如果我们盲从,如果我们失去自我,即便有钱,即便我们大量地读书看电影听音乐,我们也未必快乐。
世事喧嚣,我们看到的听到的世界已经太大,很多却与我们真实的生活毫无关系。我们太容易看到外面却忘记了自己,也太容易虚妄地比较却迷失于人群中。
读黑塞的《德米安:彷徨少年时》,主人公茕茕孑立,孤独而痛苦地成长,直到他被指引着踏上寻找命运和自我的道路。纪录片《零零后》里面也有一个男生,他说他要找到自己的天命,然后追随天命。这些被困扰过的人们,这些时而快乐时而迷茫的人们,他们都知道不能虽疑惑却继续投身于人海,他们都在尽力叩问自己的内心,他们正走在一条虽艰辛却幸福的路上。
除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还有很多理解幸福的维度,也许是知足,也许是随遇而安,也许是坚定理想信念,也许是寻找自我。
所以幸福感怎么能排的出名次呢?幸福感是多么深刻而又多么私人的一件事啊。
愿我们都坚定地走在自己的道路上,被一股力量指引着,渐渐强大,愈发勇敢,也愈发幸福。
文字原创
图片来源于网络
欢迎关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