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哲思
《心灯》(二)读书笔记 9

《心灯》(二)读书笔记 9

作者: 已未晓 | 来源:发表于2021-03-06 04:41 被阅读0次

    作为人,最基本的评判标准是道德底线。而学佛之人,就是遵规守法,遵从五戒十善。具体表现就是责任心。

    道德底线与责任心

    一个人对自己、对社会、对佛教事业有高度责任感的人,就是一个道德水准过关的修行人,就是守住了道德底线的人。守住道德底线说易非易,说难非难。易在只要你对人负责,对事负责,对自己负责,就守住了道德底线。难在一个人对人、对事、对自己不负责任的人,是无法守住道德底线的。

    你是做什么的,就把什么责任尽好。只要你把自己的角色扮演好,把自己的责任尽到位,就守住了道德底线。做人无非安分守己——要忠要义要勤劳,做事必须认真负责——有始有终有交代。

    一个有责任心的修行人,是一个对工作认真负责、热爱生活的人,是一个乐于奉献、有道德底线的人。只要守住道德底线就不会堕落,要落也是落在五戒十善上,落在责任心上。道德底线是体,责任心是用。

    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要尽好,承诺的事要兑现。尽力了,即便没有达到目标,也要有所交代。大家做任何事情,无论结果如何,都要有始有终有交代,要做一个严守道德底线的修行人。

    一个有责任心的修行人,是一个对团体高度负责的人,是敢于承担团体责任、社会责任、众生责任的人。具体体现在对工作认真负责,把团体的责任、社会的责任、众生的责任当作自己的责任;做事任劳任怨,有始有终,不推脱,不会因为事情没做而为自己辩护,而是以菩萨为榜样,不为自己,只为利他。

    一个有责任心的修行人,是对自己负责的人,他坚守自己的信仰,遵守基本的道德底线,五戒十善,一言一行考虑的都是团队的利益、他人的利益,好事归别人,坏事归自己,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把佛教的慈悲喜舍完全融入生活中,默默无闻地奉献,是一个真正践行佛法的修行人。

    在一个人的言行举止中,他的道德品质、自身修养、社会责任感都会展现出来。

    古人讲:“无德不久,无事不立,无慧不成。”“无德不久”就是没有德行,你想让事业长久持续地发展壮大是不可能的。“无事不立”,你没有做成一件事,没有做出一点成绩,在一个团体一个单位里是无法立足的。要想立足,必须有所作为有所建树,有业绩摆出来给人看。即便在家庭里也是如此。“无慧不成”,没有智慧,不懂得为人处世,无论你付出多少,多么努力,事情也做不成。

    我们敬仰、钦佩一些历史人物,无非是钦佩他们的德行、智慧、思想,他们强烈的民族与社会责任感,以及他们为人类作出的伟大贡献。

    佛菩萨的愿力是广利众生,只要能利益众生的事他们都去做,从不想自身的利益。

    坏事难承担,好事更难承担。当坏事发生时,你会警觉,会观照;当好事降临时,你往往会得意忘形,失去自我的把持。有责任心的人能把坏事变成好事,能把好事做得更好。守住了基本的道德底线,你在利己的同时就是在利他,在利他的同时也是在利己。

    一个真正有信仰的人,就是一个守住道德底线的人,就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人。信念是信仰的基础,道德底线是完善信仰的基石。

    能起用才是佛法

    如果一个人的五官长得并不好,但心眼好,会为人处世,这种人往往会令人刮目相看,让人喜欢。人最后取胜的取胜靠的不是相貌,而是内在的人格魅力,女人尤其如此。可是大家天天只记得洗脸美容,而不记得洗心,美化心灵。美貌最多二十年就过去了,如果不加强内在的修为修养,很快就会被人遗忘。

    心太散乱了,记忆力才不好。要想记忆力好,首先心要专注。一个人若是头脑在起作用,他讲的永远是过去的记忆和未来的想法、理想,乃至幻想。若不学会让头脑歇息,做任何事不是停留在过去,就是跑到未来。

    有些人之所以务虚不务实,就是因为头脑习惯性的逻辑思维和强烈的我执,导致他任何时候都是在使用头脑。头脑永远活在对过去的回忆和未来的憧憬和计划中,为此错过眼前的事情。只有抛弃头脑,采用自性的力量,才能活在当下,才会变得务实。

    任何宗教在教人起步修行时,都要求保持单纯心和清净心,把散乱的心(头脑)收回来,持续地专注在当下,进而空掉头脑(空掉我执),如此才能进入自性。否则,你想见到心中的神是不可能的。因为神不在过去,不在未来,只在当下。但我们的头脑习惯于逻辑思维,做任何事情都讲究条理,而条理、逻辑思维是属于头脑的范畴。

    真正的宗教、真正的真理是不符合逻辑的。符合逻辑的不是道,它似是而非,而真正的宗教、真正的真理是似非而是的。

    头脑是属于我执的层面。就如同我们在世间做事,总认为自己做得很好,自己的想法很合理,那是因为我们站在自己的角度和层次。

    修行人如果多年都是采用一种修行方法,一直按部就班地走过场,那说明他仍然停留在头脑的层次,一直是头脑在用功。究竟的道是没有仪式仪轨的,只有头脑才喜欢遵循仪式仪轨。

    自性是活在当下的,它没有恐惧,没有渴望。自性从不给自己制定游戏规则,它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为所欲为而不留痕迹,不会留下任何业障。一个人如果能把握好眼前的这个当下,就意味着他能把握好每个当下。如果连眼前的这个当下都把握不住,他也不可能把握下一个当下。

    想到的事情马上就去做,不要等有时间了再去做。倘若养成了想到马上就去做的习惯和做事风格,经过若干年的训练后,头脑的习惯势力就会自动靠边站,自性的力量就会随之起用。

    “道”是不允许你思考、计划的,“道”是要你想到就出手,发现问题就处理。只要发现问题,就说明这是你应该做的。事情只要让你听到了看到了,就说明与你有关,你就应该去做。禅宗有句话:举手之劳即是道!倘若举手之劳的事都不愿意去做,或者认为与自己无关,高高挂起,那不知道“道”。“道”是脱俗的,听到看到了,就应该举手做到。

    看一个人的未来,就看他当下是什么心态,在做什么,如何做。

    做人,一定要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端谁的碗就对谁负责,把握好手中的权利并不是好权,而是为了把工作做好。

    一个有灵魂的人是不会被任何利益和情绪所动摇的。如果你只对自己的顶头上司负责,只和上司对话,没想要左右逢源,你就超越了头脑。头脑死了,自性的力量就苏醒了,那个真实的、完善的“我”就出现了。

    自性的力量一旦启动,你就不会再有虚荣心,不会再有渴求功名利禄,不会再期望他人的认可,你就能做到真正的无私无畏、为所欲为,因为自性具足了万法。

    只有一个真正启动了的自性、活出自性的人,才是一个真正有道德底线的人。

    当你把千万颗散乱的心从千万个角落收回来,执着在念佛、守窍或者观想上,你才回到了当下。但这也只是第一步,回到当下还未入道。何时你把观想、念佛、持咒、守窍……所有的方法都抛开了,还能安住在当下,道才会显现。只有方法消失了才能入道。

    世间最高的学问是阴阳五行、风水学和命理学,出世间最高的学问是佛学,只有把两种学问融会贯通的人才是智者、圣人。这样的人无论何时何地都是随心所欲而不越矩,游刃有余而不留痕迹。

    真正学通达了,则既敏捷稳当,又圆融无碍。我们现在学任何东西都是一紧就死,一松就乱,一乱就没了方向。

    只有先让个体消失了,才能进入“道”中。只要自我存在,想进入“道”中是不可能的。先让自我消失,融入“道”中。那么,最终是我在“道”中,“道”在我中。敢于先放弃自我的人就得到了道。

    不仅“道”如此,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如此,都是这个道理。要想学到当下的东西,比如拿一本《三国演义》,就必须在当下进入《三国演义》,与它融为一体,才能把它变成你的一部分,这才是真正的学习。

    如果用头脑,是无法持久地停留在当下的,它总会跑到过去或者未来,只有我们的自性、我们的本来面目才会永远处在当下。所以,想把《三国演义》学通、会用,必须用自性的智慧和自性的力量去阅读。否则,你只是记住它的故事情节,学到了一些知识,而无法汲取其中的智慧。

    见道、悟道、证道、得道,四者之间只是一纸之隔。如果心态不转变,可能一生都突破不了这一纸之隔。

    只有真正得道的人,才能深入浅出地用日常生活语言和身边的事例向大家阐述道。而是一个只是悟道,并未证道,更未得道,也就是走进去还未出来的人,只能用深入深出的道理来讲道。至于那些还未悟道,只是天天诵经、死记硬背的人,只会用浅入浅出的语言来阐述道,因为他根本没走进去。

    学佛不是为了脱离世间,而是为了更好的回到世间。就像读大学是为了到社会上工作一样,否则学佛就没有价值、没有意义了。

    学佛并不是要离开社会,同样要在社会上为人处世,为人处世就是弘法利生。如果不懂弘法利生的方法和技巧,就容易让人误解,产生误会。所以,一个有智慧的人不仅有一个圆满的结果,还有一个圆满的过程,这才算是一个真正的智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心灯》(二)读书笔记 9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ykjq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