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号中午我们到达婺源站,作为此行的导游带着部门的小伙伴们坐上我们婺源的mini bus,然后转小巴士开往我们的住宿地-江湾。
我们住的是民宿,是我姑姑家。一进门就看到我姑父的雕刻品-龙尾砚。


收拾各自行李后,背个小包吃个饭,点了当地很多特色菜。比如:马兰头,水蕨等。吃完便开始我们的第一站。
第一站:上、下坦村
上、坦村还处于开发状态中,所以零门票。
上坦村是范冰冰主演《我不是潘金莲》电影取景点之一。



游人也是特别多,身为婺源当地人,这里已经快8,9年没来过。曾经家族里有位老姑婆住这,所以每年过节都要跟爷爷过来拜访,后来姑婆走了,爷爷也走了,就再也没来过。之后就都是爸爸妈妈过来走亲戚,自己很少过来。



多年后再次过来,感觉又不一样,新房子也陆陆续续建起来,桥也扩建加固了很多。同时范冰冰的电影也为上坦村的发展点燃了一把希望发展之火。

大概傍晚时分,下起了小雨,雨后四周环境更有感觉。
第二站:篁岭+李坑
早上6点多就醒了,外面雨一直在下,大概8点多才停。各自收拾好,再次出发。走在江湾镇小街上点了几个梅干菜扣肉饼,一人手拿一个饼坐上车前往篁岭。因为一直在下雨所以我们直接包了一辆车,带上头一晚买的雨衣雨鞋前往目的地。
一路盘山公路,从山脚往山顶。雨后,四周群山笼罩于烟雾之中,可以用仙境来形容。
篁岭古村是个建在高山腰的明清村落,村前万亩梯田花海,落差500余米。高空揽胜成了篁岭景区的一大游览特色。
篁岭景区门票120元/人(因为我们没坐缆车上山,如果包含缆车门票为145元/人)。

我们进景区后首先是走走垒心桥,中间是玻璃铺盖,桥的左边是篁岭山脚的房屋建筑,右边是万亩梯田。因为过了油菜花季节,所以入眼的都是绿绿的油菜。
垒心桥,是婺源篁岭景区建筑的第二座悬索桥,全长:298.15米,刷新了篁岭1年前创下的江西省最长悬索桥200米记录。该索桥垂直高度:97米,中间段48米铺设玻璃。上得如此高的玻璃栈道,得多“垒”几个心。这是在感受刺激,也是对自我胆量的考验。索桥因此取名“垒心桥”。


过了桥,我们沿山道往下走,沿着田埂道往篁岭村内主干道走。

田埂道过后,沿着石阶拾级而上,正式进入篁岭村内部。

每条小巷都是由青石板铺就。青石板的老街上 ,你我走过的地方 ,如今是啥模样 ,到不了的都叫做远方 ,回不去的名字叫家乡。

旧时期,我们婺源当地人,晒玉米谷物等都是放在传统竹编簸箕里,然后放在长廊上推出去晒。现在家家户户建了新房子,每家楼顶都有平台可以晒东西,长廊就用不上了。不过乡下很多老房子还保留这样的生活习惯。
秋季来婺源,其实还是可以看到很多地方还是以这种方式晒秋。因此篁岭也因晒秋而出名。

因为五一期间是下雨,图片是之前拍的。
李坑
下午,我们转往李坑。李坑以小桥流水人家为著名,每年都有很多艺术生来写生。





很多时候只有自己处于那个意境才有很多感受。
第三站:江湾
早上起床后还好没什么雨,走上江湾老街吃了份婺源特色美食“汽糕”

江湾门票是60元/人。
进入后参观了萧江宗祠,是江泽民祖上世代,虽然是不知道自己是第几次进去参观,但这次感觉又不一样。再次深入了解宗祠的历史发展。


江湾,顾名思义是江泽民老家。

高高牌楼是江湾的标志性建筑,牌楼上的“江湾”两字为江泽民亲笔题写,2001年江泽民早江湾视察时留下的。穿过牌坊,便是江湾的主要街道,也是最繁华热闹的商业街。
牌坊里面各种小巷,也是由各种青石板铺就。因为旅游景点的开发,所以婺源皇菊、木梳各种旅游纪念品也带动起来了。


我记得我家有个老宅子也是这样的,其实婺源挨家挨户都会画个福字,意为“福到家”。
此次参观了婺源民俗博物馆。刺绣、雕刻等等。博物馆是第一次进来,看到很多很有历史性的文物。博物馆展示的充分体现我们徽商时期的生活方式以及当时人们家庭历史不同。






很多东西一看就是大户人家该有的。不过木床以前住老房子时楼上也有,不过没有这么奢华。




很多历史文化,再次学习到了。


景点很多,每一处都是文化历史,每一处都见证了旧时期这座古镇的发展。

由于时间紧迫,所以我们去的景点也不多,只游了一些东线景点,北线方向还没去。
回南昌的路上,再次想了想,我们居住在这里生活是安定惬意的,我们拥有的不多,几乎靠山吃山,但我们内心却格外的充实温暖。我们生活无处不透露着徽商文化。
风景再好也只是风景,它只能传达给我们美的感受,而照片中的人物却是照片的灵魂,给我们传达的是美好的回忆,是旅游中的快乐,是心灵的满足!看到照片中的同伴,你会觉得往昔的情景就在眼前,亲切熟悉。过程是最有意义的。
旅行的意义在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