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宇宙公民高效阅读训练营”第9期开营的第2天,即我复训的第2天。
今天分享的大课是正念冥想。许多亿万富豪和著名作家都是正念冥想的忠实拥趸,因此,正念冥想不啻为成功人士舒缓焦虑、平和心境的不二法门。
今天继续分享冯骥才先生的《俗世奇人·之贰》的后半部分。
正如从未有过比《朝花夕拾》里那一个个呼之欲出的人物彰显得更为鲜明的鲁镇、也没有比《骑兵军》里那一个个骁勇善战的故事彰显得更为夺目的哥萨克一样,当然,更没有比清末民初的奇人异士彰显得更为拍案惊奇的天津卫地域性格。
我们先感受一下天津人的“吃”和“玩”:
“天津人吃的玩的全不贵,吃得解馋玩得过瘾就行。天津人吃的三大样——十八街麻花、耳朵眼炸糕、狗不理包子。不就是一点面一点糖一点肉吗?玩的三大样——泥人张、风筝魏、杨柳青年画。不就一块泥一张纸一点颜色吗?非金非银非玉非翡翠非象牙,可在这儿讲究的不是材料,是手艺,不论泥的面的纸的草的布的,到了身怀绝技的手艺人手里一摆弄,就像从天上掉下来的宝贝了。” ——《狗不理》
的确是好吃不贵、好玩不贵。但更牛的是,在2006年,“泥人张”彩塑、风筝魏风筝、杨柳青木版年画,全部入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2011年,桂发祥十八街麻花制作、耳朵眼炸糕制作、狗不理包子制作,全部入选为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再看“狗不理包子”的创始人狗子的小名儿背后的深层逻辑:
“运河边上卖包子的狗子,他的大名高贵友,只有他爹知道;别人知道的是他爹天天呼他叫他的小名:狗子。那时候穷人家的孩子不好活,都得起个贱名,狗子、狗剩、梆子、二傻、疙瘩等等,为了叫阎王爷听见不当个东西,看不上,想不到,领不走。” ——《狗不理》
这传达出了穷人希望孩子生下来好养活,能平安长大的朴素愿望。
想当年,“狗不理包子”火到什么程度?天天来吃包子的人比看戏的人还多!直隶总督袁世凯说:“我这一辈子头次吃这么好吃的包子!”慈禧太后咬开第一口之后,一连吃了6个,别的啥都不吃,然后说:“老天爷吃了也包管说好!”从此,“狗不理包子”名扬四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