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第一个长假期,真的是前所未有的长,相比于过去的寒暑假,当然高考后的那个暑假除外。
本来呢,只是想安心找一份兼职,积累积累经验,赚点零花钱的。谁知,打着一份工的同时,意外的得到了第二份工作。第一份是超市服装部的营业员,第二份是皮具专柜的促销员。
先说说第一份工作吧,每天的工作时间,少则四小时,多则十小时,每周排一次班,一周工作七天。其实早班晚班都能学到很多东西,上早班的时候,早睡早起,晚上夜跑,还挺健康的,上晚班的话呢,就反过来,晚睡晚起,熬夜比较伤身。
促销员工作的时间就没那么固定,不过它需要更直接的接触顾客,还需要自己有一些关于皮具知识的基本储备,这个就更能锻炼人的交流沟通能力。
因为两份工作的地点一样,我也就没把它们当成两份工,全当一份工作来干。一边注重商品的管理,一边注重与人的沟通,两边一起学。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顾客,也会有对重复性工作的部分心生厌烦,但这些积累下来,就是经验与成长。
01
第一位给我留下印象的顾客,看起来普普通通,也不多言,只是向我询问价钱。我站在他的身边,看着他挑选衬衣和裤子,他问道:“这些都多少钱?” “这是39块,这个是49” “那加起来得……” “80多” “这个呢?” “这个也是49,这边在促销,都搞特价”。他静静的选,静静的看。还有15分钟关门的时候,广播响起了提醒,他问我:“你们快要关门了吧?”我说“还有15分钟呢?你可以再选选”他看着衣服在犹豫,“这三个加起来多少钱呢?” “一百三十多” “一百多这三个?” “嗯”
不知道大家是怎么看待这位客人的,不过说实话,我当时有点心疼他。在他的身上,会看到某些人的影子,会想起某些人,他们并不贫穷,只是,他们把钱都花在了他们认为重要的人和事上。
第二位客人,是在皮具专柜见到的。他在挑选钱包,担心不合适,就拿出了一张百元大钞放进去试,他看了好几款钱包,最后选定了一款后我帮他开单,开完后发现另一款钱包里有他忘了取回的一百元钱,我便拿去给正在看衣服的他,然后带他去结款。都弄好后我把包好的钱包递给他时,他从包里掏出了一个一元钱的纪念硬币说:“这个给你,谢谢你。”
送走客人后才想起,是否不该收下这硬币的?这只是我工作的本分。不过,这也是一种缘分吧,让它提醒我,做好本分。
第三位,是一个老人家。他问我有没有不收口的袜子,他说是给老伴买的,但买男袜,他老伴脚大,得穿40码的鞋,女袜那没有那么大又不收口的袜子。我在男袜这边帮他找,整一个排面的找,不断的问他这个可以吗那个可以吗。过程中他告诉我,老伴年纪大了,不能穿那些袜口会收紧的袜子,这个问题我之前也遇到过其它客人的询问,确实,老人家穿了会勒得难受,于是我也就继续帮他找,从最左边找到最右边,最后挑出了几种勉强可以的,他拿在手上重新选,这个太贵了,这个太紧了,确实没有十分满意的。“这种不太紧吧,你看看,三双二十多,平均一双8块多。”他来来回回看了好久,最后拍板:“就要这种吧,贵点就贵点。”选完袜子我问他还有什么需要,他说想买保暖裤,我领他去,从三十多的开始介绍。他问:“这得三十多块钱吗?这么贵呀?”他在选的过程中,给我讲了一些事,他老伴脑瘫住院,他住哪个小区,他大概是想给儿子儿媳省点钱,但又想让老伴穿好点吧。
这样的形象这样的事情似乎听说过许多,这样的一份情感好像在生活中随处都有,但其实我并未真的见识过。当亲眼看到这位老人,亲耳听到他的经历,才觉得,书中的主人公走进了我的现实生活,十多分钟后便离开了,重回到他的故事中。
还有一对夫妻,在半价活动的时候,来挑了很多衣服,原以为是给丈夫挑的,但奇怪的是丈夫也没有去试,他们就用手抱着,仍在挑选。过了许久,我再经过的时候,发现夫妻身边多了一个青年人,应该是他们的儿子吧,儿子就一件一件的试,试的过程中他们还在挑选,还在为儿子挑选。离开的时候,夫妻俩一件衣服都没有给自己买,拿着的全是给儿子的。
这样的一家三口,是万千家庭中的一种,看到时最先是感动,而后疑惑。
生活更像是一本书,它比我以往看的任何书都要精彩。故事的角度取决于看书的人,故事的视野也是由读者决定,而这本书没有作者,更没有那些直白的道理,但它会让你自己去思考,让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读者所看到的这本书的内容,也都各不相同,读者更像作者,生活只是他们写作的素材。
在这些客人身上,看到了许多不一样的情感,认识了许多不一样的人,这便是第一份体验,从客人这得到的。我知道,这只是社会的冰山一角,还有很多,等待着我去发现的。
02
记得之前在微博上看过一段话:“世上没有一件工作不辛苦,没有一处人事不复杂,即使你再排斥现在的不愉快,光阴也不会过得慢点,所以,长点心吧,不要随意发脾气,谁都不欠你的,要学会低调,取舍间必有得失,不用太计较,要学着踏实而务实,越简单越快乐,当一个人有了足够的内涵和物质做后盾,人生就会变得底气十足。”
有很多文字,真的不是一次就能读懂的。像那第一句话,第一次看到时只是觉得好像挺对的,但真的体验过,才能真的懂:世上没有一件工作不辛苦。
刚开始的一段时间,我确实是对工作很积极,充满干劲的,那时候看到同部门长辈的工作态度时,会有不解。
但当我对工作开始上手,该学的也学的七七八八,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重复性工作之后,我也开始厌烦了。特别是中间有几天,从早上到晚上,除了吃饭时间,都在重复做同一件事,繁琐无聊,却又不得不做的,工作量堆在眼前的事,那会我确实是厌烦了,觉得特别没有意思。那样的工作情绪影响了我的工作态度,我开始变得跟那些前辈一样时,我才理解他们。
我做这份工作最多不会超过两个月,可是他们,已经做了很久了,可能以后还有更久,我工作的目的很轻松,但他们不是,他们要以此养活自己,甚至是家人,在这么枯燥重复的工作面前,还看不到终点,他们的热情,早该被磨光了。
尽管如此,但在他们中我还是发现了不同的两部分人。一部分,跟他们一起工作时,他们会时常偷懒,会感觉没有太多的事情做,而另一部分人,跟他们同班次工作,会觉得事情怎么做都做不完,他们会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不知道是不是巧合,在我的工作结束之前,我了解到,我眼中的另一部分人,都有离职的打算,原因都是学不到东西且工资不高。我想,他们都是工作安分心里却不安分的人吧,他们不安于现状,敢于追求更好的生活,也想锻炼出更好的自己,哪怕前路未知,但他们不惧风雨,更重要的是,他们有一颗不安分的心。
有时候一件重复无趣的事,确实会消磨掉人的耐心与热心,但其实这重复并不是无意义的。
想起电影《雨果》中的一段台词:
Everything has a purpose, even machines. Clock tell the time and trains take you places. They do what they're meant to do, like Monsieur Labisse. Maybe that's why broken machines make me so sad. They can't do what they're meant to do. Maybe it's the same with people. If you lose your purpose, it's like you're broken.
一切事物都有使命,就连机器也是一样。钟要报时,火车要带你去往目的地。他们都在做着本职的工作。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机器坏掉我会这么难过。这样他们就不能尽到自己的职责了。也许人也是一样的。如果你的生活毫无目的,就好像你坏掉了一样。
重复性的工作,就像大机器中的一个小零件,小零件的不停转动,推动了大机器的运行,单看这个零件,当然会觉得无聊,但看到这个大机器的作用后,便不会觉得有哪一个零件是多余的。可以安于现状,但也可以改造自己,让自己这块零件有更多的作用,到不同的位置上,看到更大的世界。
03
第三种体验与工作无关,而是一种情怀。上大学之后,恰巧第一个月就搬了家,离开了那个从小生活到大的地方。
这个假期,正好因为一个义工活动,让我回到了故土,只是短短的离开了几个月,却从未想过原来它在我心里有如此重的地位。
在我小时候,它还未被重视,它还不发达,只是一个小海岛小渔村,可它却是我心中最美好的乐园。我的童年,没有零食,有的是田地里的蔬菜瓜果,还有棚上种的草莓,没有电脑,有的是河里的小鱼、地里的昆虫,没有手机,有的是从村头跑到村尾去各个小伙伴家的串门……那时的我,浑身脏兮兮,却整天笑嘻嘻。
后来,它开始发展了。一条路一条路的修,一栋房子一栋房子的拆掉重建,它的变化越来越大,到现在,已焕然一新。我看着它拆,看着它建,看着它变,就像它看着我长大一样。
这次回去,再看到它,真的是感触颇多。看到每一个地方,便会想起它最初的样子,脑海中把它的变化重播了一遍,它的样子虽然改变了,但我还是认得出,过去的我们,我们还是那个我们。这里到处都是的回忆,那个广场,那个海边,那个长梯,回忆里的我们,那么的清晰。还有不久前的那条路,晨跑夜跑,中考高考,它陪我跑过了兴奋、跑过了低迷……
义工活动上还见到了许多本地的老人,他们都款待过串门的我,他们也都看着我长大,可是,他们中也有许久没见的,已经不认得我了,但仍旧记得我。我们说着当地人才懂的语言,讨论着我的变化,心里暖暖的。这里现在大多数都是外地人了,都是我不曾见过的,这也是它变化的地方。这里也没有田地溪流了,回忆里的东西,都不存在了,只剩下当初的影子……
我目睹了它的变化,自己却不曾察觉,如今重回故土,才后知后觉。
我只想对它说一句:好久不见!
那些关于乡愁的文字,读了那么多遍,现在才开始有一点点读懂。
一个假期两份工作三种体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