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了一整天雨,雨水或暴雨如注或淅淅沥沥,无休无止。除了早上短暂的间隙爬了一下山之外,我哪里也没去,就待在家里看电视看书玩手机了,脑袋里接受了一大堆乱七八糟的信息,人的精神也抑郁寡欢起来。
信息的来源分为三部分,一是电视。看影视剧,看体育新闻,看时政新闻。大概有一两个月没有认真看电视时政新闻了吧?我认为那也无关紧要,一个学习强国APP足以解决。看体育新闻可以提振一个人的能量。影视剧是《隐秘的角落》和《生活大爆炸》,制作都很精良,不过都只看了一集到两集,看多了觉得是在损耗时间,但其实时间都在毫无意义的浪费。
二是看网络爽文。原来很喜欢通过社交媒体掌握一些资讯。不过现在的社交媒体,资讯的同质化现象很严重,有价值有见地的讯息并不多。微博上永远是在限定的领域里吵吵闹闹,让我想起了奥威尔的《1984》;头条尽是顺着你的人性来,稍微在某些资讯上逗留长一点时间,算法就开始拼命推送这些内容,给你管饱到令人厌烦的程度。我无意中浏览了穿越和历史架空的小说,结果类似的小说流水一般过来了,不知不觉间看了三四个小时的爽文。
三是看纸质书籍。因为之前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约定,每天看两个小时的纸质书,这个约定基本上遵守了。虽然看书的效果并不怎么好,因为年纪越来越大,记忆力也不行看完就忘,但是能坚持这个形式主义也算是心里的一个自我安慰吧?挑选了纸质书和杂志各一本。书是松浦弥太郎的《崭新的理所当然》,和他的《谢谢你》《不得不去爱的两件事》是一个系列,松浦的书在接下来的几年要作为重点阅读对象,杂志是最新一期的《南风窗》。
这里想重点说一说在《南风窗》上看到的一篇文章,是文献专栏里面的一篇理论节选——《身体圈禁:社交媒体环境下青年女性的负面身体印象生成》。搞学术研究的人喜欢用故作高深、晦涩难懂的字眼来进行表达,这篇大约1500字的节选,我反复看了四五遍才慢慢看懂一点,如果能用浅显流畅的文字来表达,何至于如此呢?不过里面阐述的内容还是引起了我的兴趣,廓清了我的一些迷思,给人以一定的启迪。
文章写道:数字社会中,围绕身体开展的“美丽工业”欣欣向荣,身体消费已经成为经济形态和产业结构变化的核心支柱之一。消费主义制造了身体展示的欲望缺口,女性急切地想要表达身体的外在美,并借由外在美来展现个人形象与价值。平台资本则为此制定了潮流倾向,以无微不至的集体信念让大众相信身体消费的合法性,并逐渐将体貌美内化为个体自我价值评判的重要标准。平台文化的流行,塑造着女性的审美取向,催生了美丽身体的产业链。受到数字社会压力支配的青年女性,通过不断重塑自我来改变身份。
以上这段话确实很拗口,其实用大白话来讲就是,青年女性(应该不仅仅是青年女性吧?)受到平台资本有意的信息塑造和推波助澜,按照平台资本设定的身体美标准,在打造自身体貌美的道路上一路狂奔,也由此导致了无处不在的身体美的消费,而资本在其中悄悄地收割了利润。作为一个经常使用社交媒体的人,也亲身体会到了这一点。比如说在微信朋友圈,或者其他的一些社交平台,时常可以看到女性对自己身体美的塑造和展示;有时候不经意间点开一些视频,会看到很多美颜后的女主播,感觉中国女性的颜值得到了飞速的提升。当然,这也不算是一件坏事吧?谁都希望身边到处都是美的存在。只不过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每个人都是被接收到的信息所塑造的。
前天到电影院去看了一场电影《消失的她》,里面主演的颜值都挺高的,像朱一龙、倪妮、文咏珊等演员无论是容颜还是身材达到了一流,脸蛋还可以美颜,电影工业有的是这方面的技术,但是健美的身材却是做不了假。朱一龙在里面扮演了一个恶男的角色,其行为坏到了骨子里面,这个演员演技也还可以,但我在看的时候,就是对他恨不起来,盖因其实在太帅了的缘故,当然跟他之前演的很多正面角色也有影响(比如说电影《峰爆》《人生大事》等等)。所以说有时候美甚至可以混淆道德评判标准,这真是所谓的“颜值即正义”呀!当然这种想法肯定是错误的,应该是巨婴心理的表现,哈哈!
讯飞语音输入73分钟,全文1650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