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中国祠堂的起源
中国祠堂源于原始氏族社会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原始社会的人们,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产生了万物有灵和灵魂不灭的观念,出现了原始的祭祀行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到了商代,原始崇拜自然、祖先的观念和祭祀行为有了发展,祠庙祭祀的活动非常盛行,并形成了初步的宗庙制度和祭祖规则,但商代祭祀礼仪尚未形成定制。
一、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
中国祠堂文化的滥觞,与中国古代传统的自然崇拜特别是祖先崇拜思想有着密切关系。
原始社会的人们,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对自然界的日月、雷电、风雨、山川、土地乃至牲畜动物、花草树木等自然现象,不能理解,也无力控制,于是便产生了对大自然的恐惧和崇拜心理,将这些自然现象人格化,并想象它们有着超自然的伟大力量,人们反过来企求这种超自然的力量给自己以帮助和保护,这样就产生了自然有灵、万物为神的自然崇拜观念。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变,原始人崇拜的自然对象会有所不同,譬如当狩猎是人们的主要生活来源时,人们就崇拜牲畜;当捕鱼是人们的主要生活来源时,人们就把鱼作为神;随着农业和驯养动物的日益发展,人们便又把家畜当作神而加以拜。在早期氏族社会,人们崇拜自然,并产生某一氏族同某种自然现象如某种动植物有血缘联系的幻想,从而把它作为自己氏族的图腾,也就是这个氏族的祖先、保护神和标记而加以崇拜,即图腾崇拜。
同时,由于原始人还不知道自己身体的构造,也不了解生和死的区别,以为人的死亡只是肉体存在的终结,灵魂在另一个神秘世界里则可以继续活下去。并进而以为:人虽死但灵魂不灭,且具有超人的能力,既可以保护子孙,令子孙得福,也可以对活人施祸,因此人们畏惧它,依赖它。为了避祸趋福,人们便产生了祖先崇拜这种信仰,并成为人类最原始、最重要的信仰。在原始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人们崇拜的祖先也会有所不同,警如在母系氏族社会,由于妇女地位高,人们产生了对母系始祖母的崇拜;到了父系氏族社会,随着父权制家族的发展,人们崇拜的是父系家谱世系的祖先。
当然,自然崇拜和灵魂不灭的观念,并不是从来就有的。上古冥顽的原始居民还处于食不果腹的猿人时期,每天与猎物叫喊厮杀的时候,并没有多余智力来思考人类与自然、人体与灵魂的关系问题。大约到了“智人时代”,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产工具的逐渐改进,劳动技能的日积月累,人们开始思考人类与自然、人体与灵魂的关系等带有世界观意味的问题了。当时的人们,在自然的自发力量面前感到软弱无力,于是朦胧地认为万物都是有灵魂的。日月星辰、雷公电母、山川土地、花草树木,都被人格化,成了有灵性的东西,真是万物有灵,一切皆神。同时也朦胧地认为人体去世后,灵魂就在另一个世界里继续活下去,过着和人世间同样的生活,形成了灵魂不灭的观念,产生了崇拜祖先的思想和祭祀祖先的行为。
人类社会初期,产生了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观念,人们对后一种崇拜更虔诚、更经久因为它同人类生存及自身再生产联系在一起。“先民对于鬼魂的观念是敬畏掺杂,但在繁杂的神灵中,祖先崇拜有其特殊的地位。因为原始社会里,经验常识往往成为领导者的必备条件之一,而祖先长辈生前与子孙密切地生活在一起,以经验、权威指导人们如何自卫与谋生,因此当部落长者死后,经过时间及语言口传的渲染,祖先遂被神秘化。并且经过不停地这种神化过程,祖先俨然赋有一股神秘的能力,能于冥冥中视察子孙的行为,加以护卫或惩罚。子孙们亦深信经由祭祀的仪式及祭品的供奉,可保卫后世的子孙及家族免于灾祸,祖先崇拜因此而生”。这种祖先崇拜的观念,其本质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受血缘观念支配的宗教行为,其核心就是灵魂不灭说。
原始社会的人们产生崇祖思想和祭祖行为,除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条件外,与“智人时代”出现以血缘为基础的氏族组织也有密切关系。
人类在早期的群婚杂居时代,性交乱伦,浑然一大群,没有稳定的血缘集团,因而不可能出现祭祀直系亲属祖先的行为。(见经编图1-1)大约到了旧石器时代的晚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始人类的认识水平也逐步提高。因发现同一血缘交合不利于后代,所以对直系亲属之间无限制的乱交产生了厌恶,逐渐感悟到了“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的生物学原理。于是,首先要求对不同血统的各个氏族部落要加以区分;其次,对同一血统的成员的辈分要加以区分。随着父母子女之间、兄弟姊妹之间直至母方所有旁系亲族之间的婚姻关系逐渐被禁止,人类便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进入了氏族社会。出自同一个祖先的后代在一起生活,共同生产,共同分配,共同继承财产,对外共同进行血族复仇,死后葬在共同的墓地,从而形成一个有血缘关系的氏族集团。【吕诚之在《中国宗族制度小史》中形象地指出:“浑然一大群,何由分为若干小群乎?曰:自知血统始。人类之知有统系,率先母而后父。人之相仁偶也,他种关系,皆较后起,惟母之鞠育其子,则必最初即然。不然,人无由生存;且此固禽兽之所知也。特禽兽动作,纯任本能。长能自主,则忘其母。母亦不复顾其子。人则知识较高,记忆之力较强;长大之后,慈孝之心仍在耳。故人之相仁偶也,始于知生我之母。知有母,则知有与我同之人焉。由此而推之,则又知有母之母焉;又知有与母同母之人焉。亲族之关系,盖由此而也。”“人类之知有统系,率先母而后父。”(吕思勉:《中国宗族制度小史》,龙虎书店1935年,第1-3页。)】上述这段文字表明,人类血缘关系,当“自知血统始”,“率先母而后父”,即血缘关系当自母系氏族社会开始,然后发展形成父系氏族。
恩格斯指出:“氏族是以血缘为基础的人类社会的自然形成的原始形成。”原始社会的这种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都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结合而成的大家族。在母系氏族社会,以女子为本位,氏族长一般是由女子担任,子女随母,归母亲所有,并以母系计算家族成员世系,男子不是常住者,女子オ是氏族稳定的成员。整个氏族成员,都是一个共同始祖母的子孙。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男子在劳动生产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主导地位,母系氏族社会开始逐步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这时,氏族以男子为本位,氏族长由男子担任。女子出嫁,妻随夫居,子女亦为父所有,并以父系来计算世系,氏族子女都是一个男子祖先的子孙。
由祖先崇拜产生出孝的观念及其表现形式之一~~~祭祀。祭祖的观念就是将死人的世界看成活人世界的延续,认为死去的人也需要吃喝玩乐,并试图满足他们的需求。《礼记・郊特牲》指出:人死后“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就是说人死后,灵魂精神离开肉体上升归于天,化为气,称之为魂;形魄肉体人于地,腐烂于地下,化为野土,称之为鬼。为了祈求天地、山川等自然现象对自己的保护,为了祈求死去的祖先保佑子孙得福,避免灾祸,大量的祭神、祭祖活动随之产生。古人这种祭神特别是祭祀祖先的场所,实际上就是祠堂的前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