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理论,是微观经济学中最核心也是最基础的概念。基本上只要懂了供需理论,就算是入了经济学的大门。
供需理论说起来也很简单,就是在市场竞争中供给和需求的相对性决定了产品的价格和产量。一个东西如果供给少需求大,那就会很贵。比如说水在我们日常看来是没有什么价值的,但是在缺水的地方,水就是最珍贵的东西,可以换很多有价值的东西。
供需关系经常是会变化的,比如说机票一到过年的时候就会涨价,比如说一到节假日景点里面的饭店都会涨价,这些都是供需和价格之间关系的的体现,因为特定的时间需求变大了,价格也会跟着提升。
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叫“物以稀为贵”,其实这句话不严谨,稀少并不一定贵,稀少同时被别人需要才贵。很多稀少但是不“贵”的东西只是因为不被人需要,所以没有被人注意到。
经济学中有个第一性原理,就是“看不见的手”。其实就是供需关系和市场的一个隐喻,说的是市场中的价格、供求、竞争,这些机制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冥冥之中操控着,让市场按照规律运行,所以市场有内在的自我调控机制。
供需理论给我们的启示也很简单,价格和需求是成正比的,也就是说决定价格的最重要因素其实是需求。这个道理听上去好像很简单,很多人很早就知道,只是经常性的会忘记。
之前讲过心理学中有三个基本的误区,其中一个就是自我中心的误区。这个误区会让我们忘记上面这个最最重要的道理,决定价格的其实是需求,需求是来自别人那里,而不是你付出了什么。
年轻的小男孩小女孩经常会出这样的问题,就是想着我为你做了那么多,为什么不喜欢我?很简单啊,你做了什么重要吗?对方在意什么,你知道吗?
年轻的销售也会出这样的问题,总是说我的产品有多好多好,你为什么不买呢?很简单啊,产品好我就要买吗?我没觉得我需要你这个东西呀。
所以做事不是要做得多,而是要做真正有用的事,对别人有价值的事。做人要做有价值有用的人,做产品要做有用的产品。非常朴素的道理,但是也非常容易忘记。
因为自我中心的误区,所以成为被需要的人,做出被需要的事,做出被需要的产品,总是很困难的,大多数人都做不到。因为自我中心的出发点是“成本决定价格”,所以会不由自主的付出一切代价为对方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会不由自主的夸赞产品有多好。
再直白一点的说就是,你的价值别人说了算。既然是别人说了算,就不应该只关注自己做了什么,付出了什么。而是要花时间去想,他有碰到了哪些问题?他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我能够帮他解决这个问题,满足他的需求吗?我是唯一可以帮他解决这个问题的人吗?
甚至,如果从别人的角度出发,还会发现一些有趣的事情,就是对方觉得需要就可以,并不一定真的需要。
查理芒格讲过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说是有一个人看见别人在卖彩色的鱼钩。就问:鱼会喜欢彩色鱼钩吗?然后卖鱼钩的人说,我又不是卖给鱼的。
仔细体会一下就能够发现这个故事,也体现了这样的道理。只要他觉得有需求就可以,并不一定是真的有需求。买鱼钩的人实际上并不需要彩色的鱼钩,但是可能因为喜欢就会买单。
再比如很多迷信的人会去算命,这个东西本身并没有用,但是只要有人认为它有用,那它就有了需求,有了需求就能变现。事实上星座、占卜也是这类东西,本身并没有什么价值,但是人们需要通过这些东西来获得一种确定性,于是就信了,有人信那就有了价值。
总之如果只能记住一句话,那就是:你的价值由别人决定,所以如果想要变得更有价值,就要做“最被需要的事”,即便只是看上去被需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