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区位及区位选择
关键词:区位选择
本章讨论了经济区位和区位选择问题。
区位
是由区位主体和区位单元构成,区位因素是支撑区位主体和区位单元形成特定区位的基本元素,是区位主体进行区位选择的基本条件。无论是静态区位选择还是动态区域选择,都要对区位因素进行认真的分析。
区位选择
就是人们选择性地接受具有不同成本和风险的具体地点对某种收益率的承诺。
静态区位选择
就是在某些特定区位要素条件下,为了特定的目标而进行的区位选择过程。特定区位要素促成特定区位模式的形成,区位主体为了达到其特定目标,根据自身的劣势,尽可能地选择适合于它本身的合理区位。
在运输成本导向性区位模式下,区位选择遵循“理论重量”最大化法则;
在排斥力占优区位模式下,产品市场具有竞争性,厂商希望与对手保持一定的距离,因此形成空间垄断市场和市场势力范围。如果厂商的垄断市场范围并不固定,则在利益的驱动下,厂商总是想方设法获取对方的市场范围,于是制定空间定价策略,通过降价来争夺对方的市场范围。
霍特林模型告诉我们,在线性市场,如果产品对需求的价格弹性很大,则两个厂商最好是选择在中央,如果相反,则最好是各自选择线性市场的两端。
在聚集力占优区位模式下,区位选择情形与排斥力占优区位模式下正好相反。区位主体为了最大化自己的利益,人为构筑生产区位和市场区位的外部经济性,聚集到一起形成合理的产业链,获取生产要素的互补优势,以及提高多样化产品市场的吸引力。
在劳动力导向区位模式下,工资率空间差异和生活成本空间差异是决定劳动力流向的根本因素,此时区位主体的区位选择应根据投入要素中劳动力要素所占比重的大小以及生产活动对劳动力技能的特殊要求。
从生产理论研究区位选择是本章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传统的生产理论在厂商利润最大化目的下只考虑生产技术和投入要素的当地成本,完全忽视要素运进和产品运出的运输成本、以及生产集中的外部经济性,然而现实中的空间运输成本和生产集中的外部性恰恰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如果把空间运输成本和生产集中的外部经济性纳入到一般均衡分析框架,则区位选择问题的重要性显现出来了。此时,不仅要考虑基础价格、交易价格和生产规模所决定的市场约束问题,还要考虑产品和要素运输成本和空间距离。在实际区位选择过程中,考虑物理权重的同时还要考虑体现生产技术变化和规模经济性的理论权重。
动态区位选择
就是在区位要素变化条件下,为了实现收益最大化而进行的区位选择。区域经济是块状经济,块状之间总存在着非均衡力,正是这种非均衡力所决定的循环累积因果链决定具体区位的优劣性。区位非均衡力是市场引力、降价引力、竞争斥力之和,前两项之和称为聚集力,后一项称为分散力,聚集力和分散力的大小决定要素的流动方向。
聚集力大于扩散力时,区位主体进入该区位;反之退出该区位。
具体来说,区位主体总是希望选择市场规模较大的区位;
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区位主体将选择区内市场开放度较大的区位;
当区际市场开放度很大时,区位主体的生产区位不稳定,会向市场规模大的区位转移。
动态角度来考虑某一区位的优劣,则聚集性循环累积因果链不断加强某一区位的区位优势,而分散性循环累积因果链不断削弱某一区位的区位优势。这种机制的外在表现就是有些区位不断自我强化本身的优势,而有些区位自我削弱本身的优势,最终沦落为萧条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