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常见的语言模式容易掩盖我们对感受的责任,辨认出它们将有助于我们清晰表达。
1. 使用非人称代词,比如:这、它、那:
“我们公开发行的手册有拼写错误,这让我非常生气。”
“那太让我厌烦了。”
2. “我感到(某种情绪),因为(别人)……”:“我感到伤心,因为你说你不爱我。”
“我感到愤怒,因为上司不守信用。”
3. 只提及他人的行为:
“你在我的生日那天没给我打电话,我感到伤心。”
“你没有把食物吃完,妈妈感到失望。”
为了让我们对自身所负的责任有更多的意识,我们可以替换成“我感到……因为我……”这样的句式来表达。例如:
1. “看到我们公开发行的手册有拼写错误,我感到非常生气,因为我希望公司呈现出专业的形象。”
2. “当上司违背了她的承诺,我感到愤怒,因为我原本希望用那个长假探望哥哥。”
3. “你没有把食物吃完,妈妈感到失望,因为我希望你身体强壮,健康成长。”
利用内疚感来推动他人的基本机制,是通过把自己的感受归咎于人来实现的。家长也许会对孩子说:“你成绩不好,让爸爸妈妈伤透了心!”言下之意,父母的幸福取决于孩子的行为。表面上看,让孩子为父母的感受负责似乎表现了孩子对父母的关心。孩子因为在意父母,而对父母的痛苦感到内疚。但是换一个角度想一下,孩子为了父母的感受而改变行为来迎合父母,那么改变也只是为了避免愧疚,而非出自真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