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论语的:
子曰:“君子不器。”
现在流利的解释,君子的作用不应该像器具一样,作用仅仅局限在某一个方面,而应该在各个方面都发挥出自己的才能和作用,并且相互连通,这样才能称得上为君子 。
其实后世这么理解,都基本上是来源于朱熹的一句话。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非特为一才一艺。大概就是说所谓的君子应该是专才,而应该是通才才对,也就是所说的门门通。到底是一门精好,还是门门通好。简单说下我的观点,就说门门通这件事,如果放在过去,可能容易实现,比如亚力士多德、哥白尼、达芬奇包括咱们宋朝的沈括,这些人在他们所在的年代,绝对可以称得上是门门通的天才级的大神。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人类科学真正的大发展,大爆发,都是集中在十九世纪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的这段时间以内完成的,在更早的时期人类的科学发展水平,其实还处在一个非常初级的阶段,知识相对来说一点也不复杂,如果你有一点底子,有点智商有点悟性,再加上有点钱有点时间去钻研,你随便研究研究,可能就是个通才了。可是放到今天,每一个学科的门类和分支都已经发展到无比的深入和复杂,你再想当一个跨学科的通才基本上说,已经很难了。
所以,如果我们按照现在对君子不器的理解,那么这句话,就基本上又成了一句没用的废话,这种所谓的门门通在这个社会上是很难混下去的。而且如果这样的话,本身就和术业有专攻互相矛盾,除了把人整懵,没有什么用处。
核心字和生僻字解释
“器”:在这里不是指一般的器具的意思。我们来看《易经》里怎么说,形乃谓之器,那形又是什么呢?形就是相。 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相,在前面说过,相的古字就通过眼去观察树木,本意就是通过观察和察看来进行判断,观察的就是事物呈现的形貌。不相就是不以观察事物外在的形貌而加以判断下结论。是孔子主张谋道的基本原则之一。
痞解版
君子不器,就是君子不相,这是孔子再一次强调,闻见行圣人之道的君子们一定要以不相来为谋呀。也就是不要执于事物的相去判断和区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