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把悲剧归罪于时代,有时却忘记了善意和选择权。
之前看过一部评分挺高的片子叫《萤火之森》,也是日本动画,因此在听说《萤火虫之墓》的时候以为只是翻译的不同,后来发觉原来是两部不同的电影。
豆瓣评分是8.7,再想想都打上了#宫崎骏#的标签,大概是无脑跟风比较多吧,也就不奇怪了。我给三分,三分都嫌多。本片之所以获高分好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宣传反战思想,但是我想说:成也反战,败也反战。
【第一重】成也反战
除却人物细节外,本片设计了一个很好很具渲染力的故事:通过两个孩子、一个家庭的悲剧来渲染出残酷战争的图景。这种以小人物来衬托大背景的做法是成功的,因为越是贴近生活,越能引起共鸣。
开头信息量略大:昭和二十年,九月二十日的夜晚,我死了。死于无家可归的火车站门口,死于战败无条件投降后的一个月。
![](https://img.haomeiwen.com/i412757/5d858b6b3b95c355.gif)
妈妈在轰炸中受伤,不治而逝。此时空旷的操场与单薄的小人,还有这个一大一小的身影:哥哥独自坚强与妹妹的悲伤。这样的构图,这样的画面,任谁看了不得心里一酸并赞叹一声呢?
![](https://img.haomeiwen.com/i412757/fe1a169880740995.gif)
最催泪的大概是妹妹死后的回忆杀:天真无邪的妹妹在罪恶的战火中死去。处处蕴含对比和隐喻——你能看到的我的世界里那些渐渐消逝的美好,你就能体会到现在所拥有的幸福。
![](https://img.haomeiwen.com/i412757/64897f4592cca626.gif)
所谓悲剧就是把美的东西撕碎给人看。在战争中,人的生命就像萤火虫一样无能为力。好像是对的?
【第二重】败也反战
我不反战,只是反对一切毫无逻辑的反战。
这个故事确实很煽情很有渲染力,似乎一切矛头都指向战争,但是仔细思索就会发现根本经不起推敲。
因为这悲剧放在其他任何一个灾难面前,结局并不会有什么不同,甚至会更有说服力。因为在这里,战争时期,至少你还有通过劳动来换取粮食来生存的机会;但是在大型自然灾害面前,你却连机会都没有。
论及哥哥的命运,其实与战争无关。
14岁的少年,已经是一个早熟的孩子。体贴地提醒妈妈带药,妈妈去世后坚强地照料妹妹...然而这样一个早熟的孩子没能改变命运,甚至于说没有去改变。对,没有去改变。
在家庭变故面前,他选择了投奔远亲,这是人之常情,不可辩驳。当物质的匮乏使得亲情逐渐冷漠,他选择了防空洞作为自己的新家。明明可以参加自卫队来获取基本生活补贴的,而他选择了乞讨、偷盗、在战火中掠食。这是一个孩子的不劳而获思想。当他们看尽了白眼,唱着歌欢快地离开时,又怎会料到后来的结局。
【第三重 也许是吧】
影片的开头,清太在火车站通道里静静停止呼吸。与其说是饿死的,不如说是失去了生活的信心。明白这点就能理解清太为什么不去参加自卫队——大概是因为军官家庭的矜持、自尊与骄傲吧。
战争时期,军人崇拜,军人的地位是很高的,更不用说一个海军军官的家庭。在这里,他不用去面对生存之难,最终学会了谦谦君子的教养,成为了一个优越的绅士。而正是这绅士般的自尊与高傲,使他不能自降身份去参加自卫队讨生活。
【第四重 那也未必】
如果说是他的家庭优越感让他放不下矜持与骄傲,那也有失偏颇。毕竟谁会让一个孩子去承受社会生存之艰难呢?哪个家长不愿给孩子打造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呢?
E N D
所以真相到底是什么呢?哎呀真是,分析这么多干嘛?喜欢哪种结构就接受哪个,毕竟所有的这些不过是自己建构出来的。不过我依然打三分,三分差不多。借用一句鸡汤:
珍惜现在,谁也不知道未和意外哪个先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