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第一画第二做官第三民第四
少年的滋味还未尝尽,人生就步入中年,好像是眨眼之间,中间没有停顿,就由一个懵懂少年直接就步入中年,早生华发。
天之道,损有余以奉不足,是为了让世人均衡发展,而并不是什么红颜薄命,天妒英才,根本原因就是上天为了补强长短不齐的人的不足部分,使人们都成为均衡的人,这样大自然才算做到绝对的公平无私。
外形上的变化不可避免,心理上却应倒着过,少年宜持重稳当,老年则不妨聊发少年狂,张扬个性,不拘泥于礼法。
苏轼即是这样一个人,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时候,已经是将近五十岁的人了。
千年以来,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升斗小民,苏轼受到了各个阶层的喜爱,这与他的性情和阅历是分不开的。
做过大官,才华盖世,坐过牢,贬过官,大起大落,几起几落,最后回归本心,接近佛门,精通儒、释、道三家,这样的经历,才能写出那样雅俗共赏、大彻大悟的诗歌。
苏轼的诗歌,沟通了平民百姓和政府官员,所以才雅俗共赏,不落窠臼。
东坡同时还是一个生活家,美食家,他很擅长烹饪,甚至还自创了几道名菜。这在民以食为天的中国,一定会受到追捧,要是放到今天,就是一个网红一哥。
作为一个政治家、文学家,又是一个生活家,性情中人,多情不滥情,善于诗文表达,沟通上下内外,无怪乎千古第一文人,连毛主席的《沁园春-雪》,也接着他的《念奴娇》,“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与其不贵古人贵今人,一脉相承,并且更上一层。
怎样才能成功,就是定下一个明晰的切实可行的目标,然后不受干扰、持续不断的努力,在人们看不见的地方也持续努力,东坡的成功除了家风,还有自己的持久坚持。
水滴石穿,久久为功。
苏东坡的诗词之美,除了由于汉字的象形之美,线条之美,外方内圆,形象之美外,更重要的是汉语的声音美,由汉字单音节所导致的音乐节奏和变幻之美,温婉悦耳,柔美动听,抑扬顿挫,铿锵有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