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四法印
1.事物之所以无我,是因为它随缘生灭。因缘具足现象产生,因缘缺乏现象就不会产生。因缘变化则现象变化,因缘消失则现象消失,这就是缘起。
2.你我的究竟本质是空性,却仍有你我的显现;事物的究竟本质是空性,仍有因果的显现。
3.在生活中修无我需要双管齐下,既要体认事物的无自性,通过有意识地削弱对自身和外物的贪执减轻痛苦,又要重视因果。初学者从最基本也是最重要、最易于实行同时也最深奥的因果入手比较稳妥、有效。
4.佛说,因果就像种子,在条件具足时一定会结果。行为的后果主要取决于它的动机,也就是发心。
5.死亡只是当前生命的结束,这段生命所承载的因果仍将继续,新的生命在继承旧因果的同时又将造作新的因果。连接前世、今生、来世的,不是一个具体的“灵魂”,而是未断的因果关系,因果的传递不会因为死亡而终止。
6.从烦恼痛苦中获得解脱,关键在于谨慎取舍因果。如果想快乐,就创造条件让他人快乐;如果想免于痛苦,就不要伤害他人。从头到尾都是自己对自己负责。
7.一般人面对巨大的痛苦,往往怨天尤人、焦躁恐慌或心灰意冷,好的学佛人因为懂得因果,懂得承担和化解,所以能以一颗坚强而平淡的心去面对。必须承受的,就勇敢地承受;能够转化的,就努力转化。
8.我们遭遇的困苦只是过去行为的一个结果,没有理由责怪他人,也没有必要自责。
9.否定因果,人们就会身不由己地迷失在无常的洪荒之中;而如果懂得自己无论做什么,哪怕是最微小、最隐秘的念头也必定产生后果,我们会自然而然地生起责任感,不再只顾眼前、为所欲为。
10.什么是快乐?痛苦消失就是快乐。快乐其实很简单,并不需要很多条件。再平凡的日子也充满快乐。口渴的时候,喝口水会快乐;肚子饿了吃碗面条会快乐;下班高峰的时候在地铁里意外得到一个座位会快乐。
11.有时候,人们并非不快乐,只是以为自己不快乐而已。《阿含经》中讲述了四念处的修行法门,就是从身、受、心、法着手,如实而又绵密地觉察自己的身心。在这种了了分明的觉察中,很多烦恼消失无踪了。
12.每天让自己的心安静片刻,只为单纯地去听、去看、去感受。很多事情都不可强求,自己尽了力就好。做事之前善加考虑,从善意出发也尽心尽力了,即使结果仍不尽人意,这份善心依然会积累福报。
13.想得太多所以不开心,心思单纯,生活简单就好。无论生活际遇如何,我们都要发愿活得快乐。快乐的人生从接受缺憾开始,接受一个不那么完美的自己,学会对自己说:“我不再需要什么,我很满意。”
14.幸福源自内心的安宁。轮回不是指一个地方,而是心的状态。此心烦恼不歇,轮回不止。
15.很多习惯,尤其是心的习惯,让我们看上去像个傻瓜,一而再、再而三地陷入困窘的境地。修行便是以温和的方式改变这些习惯,使自己逐渐走出窘境,这就是出离。
16.所有众生都有一颗本自具足的菩提心。不论我们曾经多么贪婪、残暴、奸诈、愚昧,都从未令它有丝毫减损。它一直在那里,从未离开我们,所以修行不为再去成就什么、证明什么,而只是引导我们放松下来,慢慢去贴近本心。
(笔记中的字句,都是摘自书中,读者切不可断章取义,妄加评判以免种下恶因,不明处可参阅书籍,也可查阅菩提洲网站,那是堪布的弘法网站,望大家都可以值遇佛缘,脱离烦恼,一切吉祥圆满!再次感谢堪布为众生所写的这些法本,帮助并指引我们更好的前行!感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