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墨子,田舍郎还记得,前几年有一部电影叫做《墨攻》,看到这个电影名字的时候,感觉有点奇怪,因为讲到墨子,但墨子的基本思想其实是“非攻”,墨子坚决反对攻击别人,电影的名字有点和墨家基本思想背道而驰的感觉。所幸电影的内容,写的是一个墨者帮助别人守城的故事,这倒是符合墨家思想的。
墨子名翟,字不详,尊称墨子。生卒年月不详,大约大约生于公元前468年,卒于公元前376年,也就是说,墨子比孔子小八十多岁。孔子去世后,墨子才出生。
《春秋》经文的最后一句,就是“夏四月己丑,孔丘卒”,这是发生在鲁哀公十六年,也就是公元前479年。战国时代,则开始于公元前403年,也就是墨子六十五岁那年。
孔子去世,春秋时代就结束了。
墨子在世,战国时代也开始了。
孔子给春秋时代以光彩的结束,墨子给战国时代以光彩的开端。
关于墨子的籍贯,如今也没有定论,现有宋人、楚人、鲁人等说法,这篇文章中,田舍郎不做考究,采纳《史记》的记载,来确定墨子的出身: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
彼之宋国,即是今之河南。
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他的具体事迹隐藏在重重迷雾之中,田舍郎也是根据《墨子》中记载的关于墨翟的平生,大致向大家介绍如下:
年轻时候的墨子穿着草鞋,步行天下,开始在各地游学。
迷茫中充满了期待,期待中带着畏惧,畏惧中又抱有雄心。
没有人生而伟大,墨翟也不例外,他也是从一个平凡的人在成长过程中,不断的蜕变,最终变成墨子。
墨子曾从师于儒者,学习孔子的儒学,称道尧舜大禹,学习《诗》、《书》、《春秋》等儒家典籍。
但墨子身处的时代,已经不是儒家学说创立的春秋时期。春秋时期,以争霸战争为主题,任何战争或多或少要打着维护周天子、维护礼仪的旗号,对于“礼仪”虽不能遵而行之,至少也做到了言而顾之。墨子生活的战国时期,社会不是风和日丽般的,而是狼烟四起,如狂风暴雨。
战争的破坏力是我们生活在和平社会所不能想象的。
此时,周天子已经完全丧失了从制度到文化上的共主地位,所谓“礼仪”,早已舍而弃之,诸侯以利为尊,战争主题也变成了兼并战争,战争没有了任何表面的礼乐,三十六计,纵横捭阖,真正的鲜血与残暴此时开始大量涌现了。
周天子的共主地位的丧失。
战争主题从争霸变成兼并。
礼乐制度彻底崩溃与瓦解。
这就是墨子游学是的社会环境。
现实的残酷,让墨子深深的疑惑儒家关于礼乐、仁爱的思想到底能不能拯救这个天下。
如果能,为何现实却是礼乐崩坏?如果不能,那么该如何拯救天下?
现实的残酷,让墨子看到:
儒家所崇尚的厚葬久丧和奢靡礼乐根本是铺张浪费,华而不实。
儒家所崇尚的周礼制度和内圣外王根本是明日黄花,无法恢复。
儒家所提出的仁爱思想和亲亲疏疏根本就无法拯救这天下苍生。
那该怎么办呢?
兵家所谓的知己知彼,永远是战胜敌人的不二法门,对于“知己”方面,没人比墨子更了解大众的疾苦,作为没落贵族,墨子一生自称“北方之鄙人”。而从师儒者为他创造了“知彼”的条件,他了解到“周礼”的纷繁杂乱、华而不实,并厌弃它,于是在这基础上形成了“墨家学说”。
放弃儒学后,墨子收集了大量的典籍,数代人积累的智慧精华,为墨子创立墨学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基础。
有了墨学的雏形之后,墨子开始背着自己的长剑,带着一颗救世的雄心,侠客一般,奔行于天下。他在各地聚众讲学,以激烈的言辞和严密的逻辑抨击儒家和各诸侯国的暴政。
上帝是不会辜负任何一个付出过汗水的人。
逐渐的,墨子的名声开始广为传播,世界开始了解墨子。人们对他的言谈充满兴趣,尤其是手工业者和下层士人,他们很多人听闻墨子的思想主张,开始追随墨子,墨子渐渐的不是一个人在战斗,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墨家学派,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
《墨子》中,一系列的思想主张,除了“非攻”之外,其余几乎都是针对儒家主张,反其道而为之的,所以,与儒家的辩论,成为《墨子》的重要内容之一。
墨家的诞生,也开创了“百家争鸣”之新风。
墨子及其弟子组成了墨家学派,并在批判儒家的基础上形成了“背周道而行夏政”思考,所以墨家奉行大禹遗教。
墨家建立了,百家争鸣才真正的热闹了,春秋战国虽不是一个良好的适宜生存的社会,却是个良好的适宜学术的社会。无论学派之间分歧如何大,这个舞台都欢迎,各类舞姿、各式造型、各种风格,使得大舞台更为炫目。
创立了墨家学派之后。
墨子同孔子一样,曾经短暂的做过官,在宋昭公时曾做过宋国大夫,希望采用做官的思路来改变这个社会。
但很遗憾,墨子的主张不被诸侯国所采纳。我们在稍后将会具体介绍墨子的主张。
墨子也曾奔走天下,游学、辩论、推广自己的学说。
他行迹很广,东到齐,北到郑、卫,多次到楚国,献书给楚惠王。
这期间,
阻止鲁国攻打郑国。
说服鲁班止楚攻宋。
劝谏紫国讨伐鲁国。
墨子用一生的时间,广收弟子,积极宣传自己的学说;不遗余力的反对兼并战争。为宣传自己的主张,墨子广收门徒,其亲信弟子达到数百人之多,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墨家学派。
墨家成为先秦时期和儒家相对立的最大的一个学派,并列为“显学”。在当时的百家争鸣中,有“非儒即墨”之称。
而当时的天下,整个浩然天下都是儒家的门户,墨子以一己之力在儒家天下里,独立开辟出另一番天地。
墨家学派能够迅速席卷天下,是因为其始终站在劳动人民一边,想劳动人民之所想,急劳动人民之所急,为劳动人民奔走呼号,争取权利。
为此,墨子提出了他著名的十大主张。这十大主张,包括四个方面。首先是伦理思想,这就是兼爱。这是墨子思想的总纲,下一章着重介绍。二是政治思想,这就是尚贤、尚同、非攻。三是经济思想,这就是节用、节葬、非乐。四是宗教思想,这就是天志、明鬼、非命。
兼爱,这是墨家学说的核心,所谓“兼爱”,即是不分亲疏,不分远近的普遍的爱,讲究“爱无差等”,也就是就是爱所有人。墨子的这种观点,要求不分等级,无差别地爱所有人,实质上具有打破宗法等级观念的作用,是对儒家讲“泛爱”,讲“仁者爱人”,认为“爱有差等”的一种否定。兼相爱,交相利。所谓兼相爱就是我爱大家大家也爱我,我帮助你们你们也帮助我。这就是墨子认为的一个合理社会,自食其力,各尽所能,机会均等,互利互爱。
尚贤、尚同、非攻,也就是说举贤任能,反对战争的意思。
节用、节葬、非乐,也就是说以及厚葬久丧和奢靡礼乐,认为儒家所讲的都是些华而不实的废话,“故背周道而行夏政”。
天志、明鬼、非命,则是墨家设计的维持自己学说正义性的外界力量,墨子批评儒者对待天帝、鬼神和命运的不正确态度。
同时,在墨子看来,人是劳动的动物,动物可以不劳动,羽毛就是衣服,蹄爪就是鞋子,水草就是粮食,它不需要劳动,但人不行,人必须劳动,男的必须去种地女的必须去织布,所以人是劳动的存在物,劳动者得食不劳动者不得食。基于这种认识,在社会分配上,墨子认为就应你该是劳动者得,不劳动者不得,劳动多者多得,劳动少者少得,这才叫公平。
在墨子的教导下,当时的墨者,大多穿着简朴的短衣,脚上是木屐或者草鞋,白天、黑夜彻夜不息,忘我的劳动,以自苦味准则,他们的修行方法,就是苦行,越辛苦才越能体现高超的境界。墨子明确说道:不能这样,就不是禹之道,便不足以称为墨者。
而墨子也为墨者这个组织,制定了比较完整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行动纲领、组织原则和组织纪律,有些思想、原则与宗教的教义相当接近。
因此墨者能够赴汤蹈火,死不旋踵!
这些便是墨子的基本观点。
总结起来,就是四个方面:自食其力,各尽所能,机会均等,互利互爱。
自食其力,也就是每个人都要劳动,不劳动者不得食,不能没有理由没有道理的无故富贵。当然,墨子所说的劳动不单单是体力劳动,包括脑力劳动,这点很明确。同时墨子也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有分工,他叫做分事,‘份内的事’。比方说男人的分事是种地,女人的分事是织布,士人的分事是读书做学问做官,君主的分事是搞政治,这都算劳动,但你必须劳动自食其力。
各尽所能,就是你适合干什么你就干什么,这就叫各尽所能。
机会均等,就是只要有能力就应该提拔,没能力的就应该下去。墨子的原话是: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墨子节用中》。能干的就应该提拔起来不能干的就要从职位上降下去。不能看出身,看家庭关系,和领导人的亲疏。只看一条,能力。因此整个国家的管理机构应该是能上能下。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就是没有那个人做了官以后永远做官,你没能力就下台,也不能说你是一个底层的就永远不能提拔,只要你能干就能提拔。
互利互爱,也就是墨家学派的核心思想,兼爱。
额额额,写到这里,田舍郎的心中不知该如何表述激动的心情。这些?真的是几千年前的古人提出来的么?
这些观点,即便放在现在,放在这个我们自诩文明昌盛的21世纪,也可以说是十分的振聋发聩,更何况是在20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阶级的观念深入人心。
这便是墨家学派!
其思想,宛如流星般灿烂,在当时显赫一时。
其主张,宛如众神般博爱,与儒家针锋相对。
其行动,宛如勇士般无畏,众墨者慷慨赴死。
这样光辉灿烂的学派,在春秋战国的很长一个时期,与儒家思想各占半壁江山。虽说墨家信徒主要来自当时的中小地主、手工业者、城市平民和自耕农,出身虽多是草根,却很精英。
此外,墨家一派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在自然科学上的独特造谐。墨家学派的门徒们,都有着丰富的知识和卓越的科研能力,他们熟悉手工技术,拥有一定的科学理论知识,甚至会制造各类精巧器械。
根据后世流传下来的《墨子》的记载,墨者多精通几何学、光学、物理学以及工程学知识,这些来源于实践和知识成果,弥补了诸子百家“科学理论”的空白。
此外,还形成了包括知识论和逻辑学(名学),这是中国真正的绝学,中国文化典籍里,只有《墨子》里有此等理性主义的知识之道。秦之后,此类知识不仅没有发展,就连墨学自身也湮没无闻。
无怪后世有学者曾言:中国从秦至清,因为没有这样的理性之光,真正的是“万古如长夜”,复兴、启蒙与中国无缘,此之故也。
如果在先秦时候评选杰出科学家,墨子说一没人说二。颁奖词可以这么写:为中国的几何学、物理学、光学创立了完成的科学理论体系,为中国的逻辑史添砖和世界逻辑史加瓦。
《墨子》现存五十三篇,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主要反映前期墨家的思想,以墨子的额言行为主,如《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等篇为主,在当时的先秦诸子百家中,墨家、儒家号称“显学”。墨子的声望比孔子也不遑多让。
另一部分主要反映后期墨家的思想,以《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六篇为主,一般称作墨辩或者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这些逻辑思想可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古印度因明相媲美。
除此还囊括几何学、物理学、光学等科学理论。
创立墨家学派之后,墨子曾经做过官,也曾经为士大夫甚至国君上课,但是他大多数的精力,都投入到了传道、讲学、收徒之中。他的主要活动方式,就是开班上课,教授学生们自己的学说以及各种知识,每当有地方发生战争的时候,他就主动出面,带领学生们去制止战争。
他过的生活,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布道者的生活。
但面对此时的大争之世,平民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墨家众人的付出,看不到任何改变世界的希望。
即便如此,无数墨者仍然遵从这墨子的教导,以身为炬,燃尽自身,呼唤这光明的到来。
或许,这就是信仰。
无数墨者的信仰汇聚成为一种力量,一次升华,一个飞跃,最终形成一架通往光明的阶梯。
随着光阴的流逝,终有一天,爱会退热,恨会淡化,情会漠然,愁会深埋,但唯有墨者的这种信仰将会超越岁月变迁,生死轮回,爱恨情愁,支撑着无数墨者走完一生,并将传承千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