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古魅031《城濮之战》2

古魅031《城濮之战》2

作者: 玩哲 | 来源:发表于2023-12-22 13:03 被阅读0次

好,这一节课我们继续来学《城濮之战》这篇课文。

请大家看教材的157页,这是这篇文章的第四段。

晋侯始入而教其民,三年,欲用之。子犯曰:“民未知义,未安其居。”于是乎出定襄王,入务利民,民怀生矣,将用之。子犯曰:“民未知信,未宣其用。”于是乎伐原以示之信。民易资者,不求丰焉,明征其辞。公曰:“可矣乎?”子犯曰:“民未知礼,未生其共。”于是乎大蒐以示之礼,作执秩以正其官。民听不惑而后用之。出谷戍,释宋围,一战而霸——文之教也。

晋侯刚刚当初回到国家,来教导自己的老百姓的时候,这是晋国的国君的重耳,晋文公在外面颠沛流离,我们说逃亡了19年以后,在禧公24年时候回来。过了三年,想要用之,用老百姓,之指代老百姓,用老百姓干什么?

打仗,用老百姓来建立自己的霸业。子犯说了,老百姓还不知道义,就不知道应该做什么。义指的是什么呢?

自己的位置,摆正自己的位置,自己的位置是什么,就是国君下命令我就要执行,我就要出去作战。我也过去建立大业,君臣之义,“未安其居”,还没有安居乐业,国家还很动荡,这个“其”指代的是老百姓。

其居,就是老百姓的住处。于是怎么样呢?“于是乎出定襄王”,出定襄王,这个是周襄王曾经被他的弟弟攻打而逃亡,逃出了他的自己的国都,晋文公就派兵出来,打败了周襄王的弟弟,把周襄王送回了他的原来的周国。这样叫做使周襄王安定下来,“出”指的是走出晋国到外面,晋国的军队从自己国家里面出去,去干什么?

去勤王,去为了周王室来作战,打败了周襄王的敌人,就是他的弟弟,使周襄王安定下来,所以,定襄王,这个“定”是一个使动用法,使周襄王安定。这是对外的出去,回到国内,对内怎么样呢?

“务”是努力的去做,我们在柳子厚墓志铭里面有,务记览为辞章,“务”就是努力的从事,积极地从事,从事什么?

从事使老百姓获得利益。“利民”,使民利,这是使动用法,利是获得利益,是个动词。“民怀生亦”,老百姓就安居乐业了。“怀生”,就是拥有了一个生活的安定的,这样的一个环境和起居,社会就稳定了,安居乐业了。

“将用之”,又打算再一次的,又想要动用军队的时候,子犯说,老百姓还不知道什么是信用?不知道守信用,还没有表现出他们愿意为国君所用,

“未宣其用”,宣表示宣示宣扬,在这就是表现出,他们可以为国君所用,可以替国君出力的这样的一种情绪,于是怎么样?

“于是乎伐原以示之信”,伐原是讨伐“原”这个地方。讨伐原是什么意思?讨伐原,进攻别的国家那不是不好吗,但是,是因为它安定了周襄王,周襄王就把“原”这个地方赏给了他,赏给了晋文公封给了他。晋文公它受到了周襄王这种封赐以后,他就实现周襄王的这样一个册封,所以,他就派军队去把这个原收复过来。

可是到原那个地方,老百姓不服他,拒绝他进去,于是就交战。在打原的时候,他只待了三天粮食,他准备打三天,也就是表示我三天之内就要把城打下来,三天要打不下来,我就撤了。打了三天没打下来。没打下来,他就要撤兵。

他要撤兵的时候,实际上这个时候原,这个城市里面的军队,已经不行了,老百姓已经准备投降了。这个情报他已经知道,所以,有很多人建议,他说不能撤,咱们再坚持下就打进去了。他说不,我们说了三天,就是三天,我们要守信用,我们撤。

结果他一撤,老百姓怎么样?

老百姓说,这样的人,这么讲信用的国君,我们要服从他,反而投降了。这就是讨伐原地,通过这个三天打不下就走,这样的一个显示了,晋国军队晋文公的守信,而获得了原的老百姓信任,这就是让老百姓知道,人要守信用,人答应了国君要作战,就要替国君作战,它主要是用老百姓作战。

“民易资者,不求丰焉”,“易资”就是交易,“资”是物品。做买卖,不追求丰厚的利润,只要求什么呢?只要求买卖的价格公平公开。“明征其辞”,公开的得到检验。

“征”是检验。公开的得到检验,他说的话,你说的话,说这个东西值多少钱,这个话要能够得到公开的检验,并不要追求很多的丰厚的利润,这就是说,老百姓怎么样,守信用了。就是从国君的守信用影响到民风,老百姓也守信用。

于是,晋文公说可以了吧?可以了吗?可以去运用老百姓打仗了吗?

子犯说,“民未知礼,未生其共”,老百姓还不知道礼,还没有产生恭顺的意念,心思,“共”是一个恭敬的恭的古字,他跟恭敬的恭是一个古今字的关系。

恭我们讲过他的字形,这底下两只手举了一个东西,所以,他表示恭敬,表示两只手合围等等。为这些意义,都单独到了后面的造了分化的字,它们分别跟共同的共,组成一对古今字。所以,恭敬的恭是它的今字,在这也是恭敬的意思,还没有产生恭敬的意见,于是怎么样,举行大的围猎行动。

“大蒐以示之礼”,“蒐(sou)”,刚刚我们讲过,都是春猎时,就是大的围猎的行动,来显示人跟人之间的尊卑贵贱,少长有序的礼,“以示之礼”,这个“以”是个连词,连接的是手段和目的。通过大蒐这个手段,来达到显示礼这个目的。这个礼,就是让老百姓知道人跟人之间有尊卑贵贱少长,这样的顺序。

“作执秩以正其官”,并且设立了“执秩”这个官,“作”就是设立,这个“作”我们上一段里面有一个作三军,就是设立三军,也是设立了这一个官职。“执”就是拿着,主管的意思,“秩”就是人的俸禄,“执秩”就是掌管俸禄的官员,管人事的,管干部的官员,怎么样?

“以正其官”,“正”在这是个使动用法,正是一个形容词。

正直嘛,正确,使它达到正直,使它正确,使官员们的等级次序得到正确的排列。

“民听不惑而后用之”,这样之后老百姓就明白了,我只是一个在下位的人,我应该听从领导的指示,听从国君的指示,听从长官的命令,长官让我作战,我就作战。

实际上是用这个一系列的行为,让老百姓认识到人有贵贱的礼仪,下位的人要服从,要去作战,要产生恭敬的心情,要听从国君的命令,没有任何疑惑,不要怀疑首长的命令,指挥官的命令,这个就是让老百姓能够替国君,拼命的作战。

“出谷戍,释宋围,一战而霸”,“出”是使动用法,使围困着谷这个地方的军队撤走。关于谷戍,在我们的第二段后面的一个注解的第七里面有,大家看一下,“释宋围”,那就是指的楚国他们出来围困宋国,“一战而霸”,指的就是晋楚城濮之战,使得谷城的围困解开离开,使得宋国的围困被解开,这都是使动用法,一战而霸,通过城濮之战,使得晋国的大业得到确立,这依靠的是晋文公的教化。

这个教化,在这是个名词作动词了,所以,它是一个用判断句的形式,来表达说明描写的内容,所以,他说明描写句,用名词做谓语。但是翻译的时候,要加上一些成分,这就是,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个,依靠的是晋文公的教化。

这是第四段,是对于往前倒了三年,找到这个僖公24年,晋文公刚回国之后的一系列作为。对于这些回忆倒叙。

是为了说明城濮之战胜利的根本原因,在于晋文公让老百姓安居乐业,让老百姓知道要坚守信义,让老百姓要对于长上要服从,这些都是儒家提倡的东西,从而使得他们获得胜利有了保障。

我们来看一看,第五段在159页。

二十八年春,晋侯将伐曹,假道于卫,卫人弗许。还,自南河济。侵曹伐卫。正月戊申,取五鹿。二月,晋郤毅卒。原轸将中军,胥臣佐下军,上德也。晋侯、齐侯盟于敛盂。卫侯请盟,晋人弗许。卫侯欲与楚,国人不欲,故出其君以说于晋。卫侯出居于襄牛。

公子买戍卫,楚人救卫,不克。公惧于晋,杀子丛以说焉。谓楚人曰:“不卒戍也。”

这到第二年了,28年春天,晋国的晋侯,准备进攻曹国,向卫国借道路,“假”就是借道路,卫国人没有答应,于是他就绕道,从黄河向南边过河,“还”是绕道的,还、回、旋在古代读音是一样的,绕道,进攻了曹国,又攻打了魏国,“侵伐”,都是攻打的意思。

教材上对于“侵伐”,有具体的注解,大家看一下。正月戊生,这一天,占领了“五鹿”这个地方,“取”是占领,比如我们在讲文字时候,讲《龚遂传》的时候讲过,二月,晋国的郤觳去世了,郤觳是它的中军将,原轸做了中军将。

原轸是谁?就是先轸,先轸本来是什么职位,是下军佐,是排在第六位。现在,一下就提拔他做了中军将,做到第一位的位置,这是为什么呢?

然后让胥臣佐下军,就是接替了先轸的下军佐。为什么要让先轸做中军将呢?

“上德也”,上德,就是要注重崇尚将领的德。就是说,他有好的德,就让他来做中军将,这里面德,当然包括他的前面说的“悦礼乐而敦诗书”。这样的德也包括,当然说的是郤觳,但是既然郤觳能做中军将了,你要选中一个人做,也要有这样的品德,另外,先轸有一个非常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所以,选用将领非常用心,同时又不拘一格,破格提拔。

“晋侯、齐侯盟于敛盂”,晋侯、齐侯在敛盂这个地方结盟,卫侯请求参与结盟,请求跟齐国晋国结盟,但是晋国人没有答应他,刚刚不是,打过他们吗,于是怎么样呢?卫侯就想要跟楚国联盟,“与”,与我们在《烛之武退秦师》里面见过,这个“欲”,从文字形体,四只手交接在一块,就是结盟,在这想要跟楚国结盟。

可是卫国的人,国人又不答应,这个国人不是指老百姓,是指国都当中的那些官员大夫,他们不答应,“故出其君以说于晋”,出是使动用法,使国君出去,出国都,把它从国都里面赶走。来干什么呢?

向晋国讨好,“说”是喜悦,这是使晋国喜悦,讨好晋国,“以”连词,用把自己的国君赶出去的赶出国都的办法,来讨好晋国,连接的手段和目的。

“卫侯出居于襄牛”,于是卫侯就离开国,到襄牛这个地方去住。襄牛是卫国的另外一个城市。

“公子买戍卫”,公子买是鲁国的人。鲁国本来是想投靠楚国的,楚国我们讲过,楚国是最有力量,你这个要想称霸业,你跟楚国作对,就称不了霸业,小国它只能是讨好这个大国,所以,他就派公子买来,帮助楚国来守卫卫国,不是新婚于卫嘛,他就等于是间接的帮助楚国。

“楚人救卫,不克”,楚国人在晋国攻打卫国的时候,楚国人来救卫国,但是没有成功,不克就不胜,没有成功,没有救得了卫国。也就是说什么,楚国败了,在救卫的时候没有成功,于是鲁国的国君就害怕了,“公惧于晋”,这个公,就是鲁僖公,现在不是鲁僖公28年嘛,我们讲过左传是据鲁轻周,站在鲁国的立场,来记载历史事件,所以,他不说的什么公,那就是鲁公,鲁公现在又是僖公28年,就是鲁僖公,害怕晋国怎么样?

“杀子丛以说焉”,就把公子买给杀了,子丛就是公子买,杀了公子买来“以说焉”,焉,于是,这个是指的就是晋国,跟前面说的“出其君以说于晋”是一样。杀公子买来向晋国讨好。反过来,他又对楚国人友好,他又不敢得罪楚国,他说,我们为什么把公子买杀了呢,公子买是我们鲁国的一个大夫,因为我们让他帮助您保卫卫国,可是他没有保卫得了,所以,我们把他杀了。“不卒戍也”,卒是最终,没有守到最后。

前面一方面是写了,晋国军队占领一些五鹿之后的战果,这就形成了齐国和晋国两个比较大的国家的联盟。

另外,就是在打败了占领了卫国之后,打败了魏国之后,国际的形势转变了,原来要投到楚国的鲁国,现在开始投靠晋国了。当然鲁国还有两首一方面杀子丛,另外一方面跟楚国,还不敢得罪,还是说他没有保护好。

下一段。

晋侯围曹,门焉,多死,曹人尸诸城上。晋侯患之,听舆人之谋曰:“称舍于墓。”师迁焉。曹人凶惧,为其所得者,棺而出之,因其凶也而攻之。三月丙午,入曹。数之,以其不用僖负羁,而乘轩者三百人也。且曰:“献状!”令无入僖负羁之宫,而免其族,报施也。

晋侯围困了曹国以后,“门焉”,门这个字,这个名词在这儿是活用成动词,是攻打城门。为什么活用成动词了?就是我们在讲词类活用时说过,这个名词后面如果是个焉,它就是个介宾结构,这种名词常常是活用,就是攻打城门。

很多人都战死了,这个是晋国军队的战死,曹国人把这些人的尸体剁碎了,放在城墙上示众。这个晋侯围攻曹国打卫国。前面上一段,写了兴曹伐卫,这个不仅仅是因为他的私怨,我们不是说他有私怨的,这其实不仅仅是这样,这是为了使国家的力量影响力更大。如果他不去打曹国卫国,曹国卫国去投奔楚国,楚国的力量就大,因此它要打。

“曹人尸诸城上”,打的时候曹国人把“尸诸城上”,就是把“尸”在这是个动词。尸体,他是活用成动词,就是陈列尸体,陈列于城上。诸就是之乎的兼词,我们多次介绍过了,城是城墙,这是城的一个本义。我们说过,在《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患之,听舆人之谋曰”,晋侯为这件事情感到担忧,就听从了舆人的谋略,舆人就是战士。“舆”本来是车的意思,舆人,本来是赶车的人,赶车的人是一般的人,一般的人就是众多的人,众多人就普通的人,在这就是,听战士们的谋略,就说,“称舍于墓”,宣称到曹国人的墓地上面去驻扎,墓地在城外面,现在我攻城我就要外面,现在说我们不在城里呆着了,我们到你们的老祖宗的祖坟上去驻扎,一驻扎就怎么样?

就要挖工事,就要挖道挖井,就要开工,这一开工就这个坟就给挖掉了。“称”是嚷嚷的,但是并不是真的去做,宣扬。

“师迁焉”,并且军队开始移动,就移动到墓地上面去。“曹人凶惧”,曹国人害怕了,非常害怕,凶惧都是害怕的意思。于是,就把本来放在城墙上的那些人装进棺材,送出城外。“为其所得者,棺而出之,因其凶也而攻之”,为其所得者,就是他们所杀掉的那些人。“棺而出之”,棺是个名词,活用成动词,装进棺材,把它们装进棺材,送出城外。

这个时候注意变化了,晋国军队趁着,“因”是趁着,趁着他们的动乱害怕,“凶”是害怕,趁着动乱害怕的时候,就进攻曹国国都。“三月丙午,入曹。”,这一天打进了曹国国都。

“数之,以其不用僖负羁,而乘轩者三百人也。”,数之,这个数是指责今天还有数落数说,这都是指责,指责曹国的国君不重用僖负羁这样的人,但是同时又有一大堆,300人,就是很多人,一大堆,你动用了一大堆人,但是你们僖负羁在那里不重视。僖负羁这个人是什么人?

是当年晋文公重耳,还不是晋文公的时候,他做公子重耳逃亡的时候,经过曹国的时候,曹国国君对他很不礼貌。但是曹国的只有一个大臣,就是僖负羁送给晋文公重耳一盘饭,饭里面还放着硬币,这个人很有政治眼光,知道重耳将来是要成大业的。

说这样有眼光的人,你不用,没用的人你用了多,且曰:“献状!”,并且说,你们凭什么做这些官职告诉我。“献状”,拿出你们的做出的功业的功劳状况。

教材也说了另外一个意思,就是说“献状”,可能是说献出身体,这就是当年为什么说曹共公侮辱重耳,重耳他是身体长得比较畸形的一种身体,可能是缺钙,胸口的肋骨,跟人家不一样。这个时候它据说曹共公曾经趁他洗澡的时候,去看过他,这是侮辱,现在就说,拿出来看看,他有这个意思。这教材有,大家看一看。

“令无入僖负羁之宫”,下命令,不许进入僖负羁的住宅。宫就是住宅,宫,一般人的住宅也叫宫。不一定要是君主的住宅,这在先秦时候宫和室是同义词。

“而免其族,报施也。”,所有的曹国的其他的将领,都要被杀掉,但是它的整个的家族都赦免,这是为了报答当初给自己的恩惠,报施也。

下面出现一个插曲,晋国君的内部也有一些另一类的人。

魏犨(cou)、颠颉(jie)怒曰:“劳之不图,报于何有!”爇僖负羁氏。魏犨伤于胸,公欲杀之,而爱其材。使问,且视之。病,将杀之。魏犨束胸见使者曰:“以君之灵,不有宁也?”距跃三百,曲踊三百。乃舍之。杀颠颉以徇于师,立舟之侨以为戎右。

他对曹国的僖负羁,采用了这样的一个保护措施以后,引起了晋国内部的两位将领的不满,一位就是魏犨,这就是他的车上的车右了。另外一个叫颠颉,另外一个将领。这两个人生气地说,“劳之不图”,要注意,这是一个宾语前置的句子,这个“劳”是宾语,是图的宾语,之是复指这个宾语“劳”的。“不”是表示否定的。这又是个否定句,又是一个用“之”复指宾语前置的这样的一个句子。

“劳之不图”,就是不徒劳。图就是想着,图划嘛,图谋嘛,不想着报答我们的功劳。我们当年跟随你出征的,流亡的功劳。

“报于何有”,也是一个宾语前置的,就是“于报有何”,这是一个宾语前置,就是“不徒劳于抱”,就是对于我们的功劳,你不想着去报答,对于别人当初给你这一碗饭,这样的一个小小的恩惠,有什么可报答的呢?就这个意思。

“爇僖负羁氏”,于是就烧毁了僖负羁家的房屋。若因为有明确的军令,不能够进入他的家。怎么办?我不进去,我在外面烧得了,“爇”就是烧。

在外面把他的家给烧了。当然,烧了这个家,实际上怎么样?你违背了军令,于是晋国的军队是执行严格的军令的,要处罚这两个人。

“魏犨伤于胸,公欲杀之,而爱其材。”,但是魏犨这个人在僖负羁家的这房子上受伤了,是受的烧伤。胸口烧伤了。晋文公想要把这魏犨给处死杀死。但是,因为他自己是自己车上的车右,他知道他武艺非常好,一个国君的作战的一个国家的最高统帅的车,包括是国君包括其他的统战的战车上的车右,都是国家里面武艺最好的。

他爱惜才干才能。所以,就派人去慰问他,“使问,且视之。病,将杀之”。“使问”,人来慰问他。派人来慰问的时候,并且趁着慰问的时候考察了一下,“视之”,看一看他,考察的什么,如果伤得重了,就把他杀了。反正他勇力也不行,那伤残了,他不能够以后做勇士了,留了就没用,又要正军法军令,那就要把他杀了。

魏犨也知道这样。知道一时的愤怒惹下大祸才知道,但是他同时知道国君派这个人来看望我慰问我,实际上可能要考察我,看看我还行不行,于是他不是胸口受伤了嘛,“魏犨束胸见使者曰”,就把胸口紧紧的包裹起来,然后来对使者说,“以君之灵,不有宁也?”,我依靠国君的保佑,“不有宁也”,我很好,“不”在这是一个没有意义的发语词。有宁就是宁,托国君的福,我身体很好,害怕这个人不相信,怎么样呢?

“距跃三百,曲踊三百。”,这个“百”按照教材上注,大家可以看一看,“百”其实在这通常是变成抹的,直着往前跳,拐弯地跳着叫抹,就是拐弯抹角的,形容跳的这种姿势,跳了三回。

这是表示我身体很好,我还能够继续作战。“乃舍至”,于是赦免了他,“舍”就是赦,“杀颠颉以徇于师,立舟之侨以为戎右。”,把颠颉给杀了,颠颉杀了以后还在军队里面巡回示众。然后,“立舟之侨以为戎右”,魏犨虽然不杀他,但是不能再任用了,要撤职了,不让他做自己战车的车右,这样的人能不执行国君的命令,能让他在这车上吗?

所以,把他撤了,所以,虽然不杀,但是还是要对他处罚。军令还是要实行的,这是一个小插曲。

接下来我们看第七段,在162页上面。

宋人使门尹般如晋师告急。公曰:“宋人告急,舍之则绝;告楚,不许。我欲战矣,齐、秦未可,若之何?”先轸曰:“使宋舍我而赂齐、秦,藉之告楚。我执曹君而分曹、卫之田以赐宋人。楚爱曹、卫,必不许也。喜赂怒顽,能无战乎?”公说,执曹伯,分曹、卫之田以畀宋人。

我们来看这一段。“宋人使门尹般如晋师告急”,这个句子是一个很复杂的句式,看一看,首先宋人是主语,门尹般是一个兼语,他作“师”宾语,又作“如晋师告急”的主语,所以,它是个兼语。然后“如晋师告急”,就是个联动,是前往晋国军队报告,到了之后再报告,所以,它是个联动,因此他兼语是套着联动式的这样一个句式。

我们要会分析,心知其意。门尹般就是前往晋国军队报告这种紧急情况。

在27年冬天,我们在第二段,你们曾经看过宋国的公孙固,曾经第一次前往晋国告急,现在是第二次,再一次形成到晋,于是,晋文公就说了,宋国人老来告急,“宋人告急,舍之则绝”,如果我们放弃它。

舍就放弃了,放弃宋国不去救他,宋国就会跟我们断绝关系。我们去向楚国要求,请他撤掉说,你看我的面子,别打宋国了,楚国不会答应,他就专门出来打的,用子玉的人就来打宋国,要获得利益,要抢他的东西,他不会答应。

“我欲战矣”,我们想要跟他作战,想要跟楚国作战,“齐、秦未可,若之何?”,齐国秦国又没有答应,没有显示出他们同意。可,是同意,“若之何”,对这件事情我们怎么办呢?

“若之何”,我们在句子通论的时候给大家讲过,这是个习惯句式,表示是对某件事情怎么办?所以,这件事情我们怎么办呢?

先轸回答了,先轸这是中军将了,“使宋舍我而赂齐、秦,藉之告楚。”,让宋国放弃向我们求救,而去向齐秦国送礼。齐国秦国是晋国的两个盟军了。秦国就是晋文公的岳父的家,齐国在我们前面曾经看到过,在齐鲁之后,齐国晋国在这个点于这个地方进行了联盟,是他的盟军。

他说,现在这两个人,晋文公担心这两个国家不跟自己齐心合力的作战,怎么办?

他说,先轸说,让宋国不要像我们求救了,去向齐国秦国去求救去。通过他们,“藉”这个藉就是就借着他们,通过他们,去向楚国请求退兵。

然后,这是一个方面。因为楚国肯定不会答应了,我们怎么办?

“我执曹君而分曹、卫之田以赐宋人。”我们把曹国的国君给抓起来,不要放他,并且把曹国卫国的田地赏赐给宋国人,我们也不要,我们送点给他,楚国他是新婚于卫,是吧,它一定不能放弃曹国卫国。

楚爱曹、卫,必不许也。他们肯定不会答应齐国秦国的要求。

作为齐国秦国就遇到一个什么情况,他们就会,“喜赂怒顽,能无战乎?”,他们很高兴接收了宋国人的礼物。怒顽,又对于楚国这么顽固地不给自己面子,会产生恼怒,他们能不跟他作战吗?他们一定会跟他作战的。

“喜赂怒顽”的主语是齐国秦国,得到宋国的贿赂,为楚国的顽固而感到愤怒,他就一定会作战的。

“公说,执曹伯,分曹、卫之田以畀宋人。”,晋文公很高兴,就抓住了曹伯不放,他不是一次打到曹国里面把曹公抓起来了嘛,把曹卫的田地分给了宋国人。

“畀”,通常是上对下有这样的一种关系。

这是第567这三段,写的都是战争之前晋国做的准备。它使鲁国、卫国疏远了楚国,这是通过攻占五鹿,打败卫国效果,让齐国秦国跟晋国结成了联盟,并且写到了,晋文公他爱惜将领的才能。

这就是魏犨,虽然犯了错误还要给他机会,但是前提他要有才干,他真是受伤了,那就没必要。同时呢,写了晋文公的知恩图报,当年僖负羁对他的这一担饭,他今天要给他报答,而且在晋国的将领对僖负羁做出行为之后,还处理了,这是报答僖负羁的恩情。

执法的严厉,把跟随自己颠沛流离了19年的颠颉给杀了,表现他从谏如流,完全听从了正确的有才干的将领,提出了正确的意见,非常能够接受人的意见。

这样就形成了晋国齐国,秦国宋国四国,就在卫国这个地方联合起来,准备跟楚国作战。因此后面的战争,晋国获胜也就是必然的。

相关文章

  • 城濮之战2

    第二节,晋文公退避三舍 你好!这里是中华历史小课堂。上一节我们讲的是春秋乱世和楚晋崛起。这一节,我们接着讲晋文公退...

  • 小华传•壹拾叁•晋文流浪后称霸(下)

    城濮之战示意图

  • 城濮之战

    一场战役可以决定历史的走向,一次机会可以让你迅速腾飞。今天看到一篇文章在说城濮之战,几年前熟读过《东周列国志》,所...

  • 东周列国春秋篇

    七绝·晋楚城濮之战一践城濮三舍诺,陈兵尽义礼周全。胸开庙算人心在,子玉焉知十九年。 城濮之战,是周襄王二十年(公元...

  • 陪伴营0917|城濮之战

    城濮之战是春秋时期,非常经典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案例。借这次城濮之战,晋文公坐稳了霸主之位。 齐桓公死后,齐国内...

  • 城濮之战1

    第一节,春秋乱世与楚晋崛起 你好,这里是中华历史小课堂。前两节,我们讲了发生在宋国与楚国之间的争霸战争———泓水之...

  • 城濮之战也

    城濮之战也,晋胜而楚败。 子玉为楚帅,丧师辱国矣。 楚王不喜之,使使令自裁。 继任蒍吕臣,蒍贾之父也。 蒍贾有令名...

  • 历史上的3月24日

    前632年3月24日 (农历四月初四),晋楚城濮之战。 城濮之战应该是中国历史上已知最早有详细记载的战例,也是诱敌...

  • 著名战役

    1.牧野之战 时间:商朝末年,武王伐纣的著名战役,是最早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双方:周武王-商纣王 2.城濮之战 时间...

  • 读史.城濮之战

    赶逐城头下,追方递战书。 文公恩又谢,沙地阵才舒。 晋帅斗而计,成军败以疏。 收俘周所献,侯伯会盟居。 (平水韵)...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古魅031《城濮之战》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ztdg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