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夜,接到老家小妹的电话,那边的她发出了分贝不寻常的喊叫:“莹莹姐姐,没去烧塔呀?”听着这话半天没反映过来,说的啥?电话那头的热闹劲似乎提醒着我,哦天啦中秋夜呀!那遥远的记忆瞬间打开了闸门。
几十年没在老家过中秋了,小时候的那个节——才象个节。八月十五天还未透亮,孩子们便纷纷溜出家门,他们三五成群地在矿区里搜寻着,一块砖一片瓦就能聚焦所有的目光,每根树枝、每张纸片都是他们抢夺的对象,东西一到手就有人负责运回他们各自的基地,为当晚的宏伟宝塔添砖加瓦是这些小不点的荣耀,也有心急的早一两天就着手准备了,也有懒惰却不甘落后的便去偷工地上成摞的新砖,去自家灶膛里抽成捆的柴火, 待材料差不多了便由那些头儿负责垒塔。
垒塔还是挺有讲究的,塔腰收缩的弧度要适中,得看着自家的材料来。收缩过快则不坚固,在烧制的过程中易倒塌引起对手的嘲笑,收缩太慢则迟迟封不了口,费材料不说还影响美观;塔基的两个小门预留的大小、角度要便于进柴,出灰;喷火口的均匀与否尤其影响烧塔时火焰的美感,反正此时一位好塔手便是大家竟相挖掘的对象。
塔垒好了就盼着天快点黑,烧塔才是孩子们的最终愿望。火苗一起,便都哄着抢着填柴火,填到了的便小脸放光,似乎他就是今晚的主角,还不够格的小喽啰就围着塔瞎转瞎叫似乎也忙得不行。有贪吃的家伙这时就会从家里偷些红薯芋头花生之类的埋入灰烬里,不消一会就有浓浓的香味传开来,馋得大伙都围着他讨要,他便趁势拿捏一番以显身价。待火愈烧愈旺,焰愈喷愈高,就会有料理完家务的大人们三三两两地聚了来,此刻孩子们便愈得了兴,为吸引大人的目光各出奇招,有人去煤场铲煤屑,有人去锯板房端锯末,甚至有人端来了家里的米汤,将这些往烧得正旺的火上一泼再一捅塔膛便火光四射如繁星撒落人间,必能引得满场注目与喝彩,这时总会有心痒的大人忍不住加入烧塔队伍,于是更是大大遂了孩子们的心愿。这样的场景通常得持续到凌晨,待到嗑睡虫再也赶不走了孩子们才会依依不舍地离去……
附:(以下文字来自网络介绍)烧塔,部分地方又称之为烧塔仔,是南方诸如广东、福建、江西等地农村在过中秋节时开展的一项民俗活动。据传烧塔起源于元末汉族人民反抗残暴统治者,于中秋起义时举火为号。也有说烧塔之俗,源自元末刘伯温于月饼里藏字条,约以八月十五举火为号,实行武装起义,至今民间流传的“三家养一元,一夜杀完全”的故事,即由此而来。举火为号传衍至今已成为烧塔民俗,并且多表达“中秋节是丰收的节日,通过烧塔表达收获的喜悦,祝福生活像圣塔火焰一样红红火火”的含义。
![](https://img.haomeiwen.com/i25458280/e00e8124cf7dab6e.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25458280/928828b36fe4aeb7.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25458280/dd590a65b126cba4.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25458280/a2734329bcdcc7be.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