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记忆里,没有生老病死,没有苦难忧愁,只有父母用辛劳为我撑起的那片蔚蓝晴空。
在那物质贫乏的七八十年代,小孩子们最盼望的节日,除了春节,就是中秋。
在我们关中平原,每年的中秋时节,正是秋收刚过,天气微凉的时候。丰收的喜悦洋溢在农人脸上,父母为生计奔波操劳而紧皱的眉头也稍微舒展,孩子们便趁机撒了欢儿。
中秋节的前一天,孩子们便结伴去田埂上,草丛中寻月亮菜,那是一种叶片和红萝卜缨子很象的野菜,只是要纤细、光滑些,专门用来点缀八月十五的团圆馍的。
到了中秋节那天,吃过午饭,妈妈就开始发面,炒芝麻,然后把炒熟的芝麻用碗沿儿来回滚轧成粉末状,盛到碗里再加点盐或糖,团圆馍的馅料就拌好了。
再打发我提上担笼,去麦积子扯麦苋(麦苋就是收割的小麦经过辗压,收取麦粒后被压扁了的麦杆儿,经过有技术的把式巧秒地摞成象房子一样的麦积子,这就是未来一年烧锅引火的燃料),为烙团圆馍准备好燃料,麦苋火烙馍最好,既耐火温度又不会太高,烙出来的馍又白又香!
面发好了,我们娘儿几个便开始在案板上忙活:妈妈使碱、揉面,分剂子,我和姐姐就在妈妈的指导下一个包馅儿,一个捏花边,然后在表面上用洗干净的顶针和梳子按出图案:圆圈代表月亮,梳齿印代表光芒。最后一步就是用月亮菜的小叶片点缀图案,翠绿的叶片象一棵棵姿态各异的小树,让整个图案一下子有了生气。哥哥一般负责烧火,早已经学会了掌握火候。
![](https://img.haomeiwen.com/i23641666/772efe2c803e0ba3.jpg)
月亮馍要烙一个大的和一二十个小的,大的象征着整个家庭的团圆完整,敬过月亮爷后,切开了要每个人吃一牙。小的就象代表着家庭中的每个人,可以随便吃了。
馍烙好了,妈妈就开始准备晚饭,爸爸准备供品,爷爷也早在院中放好了桌子。
当八月十五硕大的圆月初升时,院中的桌子上就已经摆好了给月亮爷的供品:除了才烙好的团圆馍,还有温好的甜杮子、平时难得见到的苹果或桔子,更有我们很少吃到的糕点。
一家人齐聚桌前,一起望着东边夜空中冉冉升起的黄澄澄的圆月,那一刻,在我小小的心里,充满了一种宁静又神圣的感觉。
![](https://img.haomeiwen.com/i23641666/120e4fa22276e123.jpg)
等到奶奶说:吃饭吧!我们几个小孩子就一哄而上,抢到自己喜欢的供品一饱口福。
现在想来,那个供奉月亮的仪式实际上是对大自然的敬畏,是对当年五谷丰登的感激和对来年风调雨顺的希望。农人们讷言笨嘴说不出来,只能用丰盛的供品来表达自己的心意。
感谢父母,用他们辛勤的劳作让我们拥有衣食无忧、欢乐幸福的童年;感谢上天,让我们的庄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如今长大成人,才能感受到父母那时的不容易。当自己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才知道那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是多么宝贵!父母的爱象中秋圆月那宁静柔美的光芒,永远笼罩在我们身上。
![](https://img.haomeiwen.com/i23641666/ab49f9fa3e0cf878.jpg)
又一年中秋佳节来临,时常回忆起过去的时光,那时和妈妈亲手一起做团圆馍的无忧岁月……
网友评论